现代传媒史(世界传播学经典教材中文版)(世界传播学经典教材中文版)(THE HISTORY OF MODERN MEDIA)

分类: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信息与传播理论,传播媒介,
品牌: 佐藤卓已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81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301076606
·条形码:9787301076606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世界传播学经典教材中文版
·外文书名:THE HISTORY OF MODERN MEDIA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以想了解传媒、现代社会的形成或是现代史的读者为主要对象的教材。如果从史的角度去阅读的话,也许有必要说明——“历史是对事实的记述,更是对它的解释”。
第一章对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概述,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乍看起来似乎是客观形成的学术研究实际上是建立在战时动员体制这一20世纪的范式之上的。
第二章论述的是城市基础和象征性政治,之所以要在此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论述,其目的在于对以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媒体决定论的政治性进行批判性的考察。
第三章以后,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90年代,分7章分别就出版、报纸、无声电影、宣传、广播、有声电影、电视进行了论述。以往的“传媒史”研究多针对特定的传媒领域,在出版史、报业史、广播史、电视史等方面虽有不少有价值的研究,但对传媒整体进行考察的著述不多。本书吸收了个案研究的成果,试图从整体上将各种传媒的历史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为了避免误解,要加以说明的是,我并不认为在书的前半部分的各章所讨论的书籍、报纸的重要性开始下降。也许可以做如下的解释:就如同授精卵的分化是在发育和成长一样,媒体中媒介的功能也在细化和专门化。
作者简介佐藤卓已,文学博士。历任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社会情报研究所助教,同志社大学文学部副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曾留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现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媒体史和宣传学。
主要著作和译作:《的时代——国民大众杂志的公共性》(该书获日本出版学会奖),岩波书店2000年;《媒体社会学与战后舆论》(编著),柏书房2003年;《大众的国民化》(合译),柏书房1994年;《敌人的面孔——憎恶与战争的心理学》(合译),柏书房1994年。
译者简介
诸葛蔚东,社会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日本法政大学社会学系客座研究员。也曾任职于天扬传媒集团等媒体,其间参与CCTV4《让世界了解你》栏目的制作。现供职于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著作和译作:《战后日本舆论、学界与中国》(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世纪并购——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出世》(主笔),三联书店2000年;《比较现代化论》(合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
目录
第一章作为传媒史的传播学研究
第一节“信息”、“传媒”和“大众传播”的总体战范式
第二节市民启蒙的乐观主义——出版与报纸阶段
第三节大众操作的悲观主义——广播、电影阶段
第四节文化的消费和再生产——电视阶段
第五节信息化社会的文化研究——计算机通信阶段
第二章作为媒介的城市的出现
第一节城市与居民的公共领域
第二节作为交通空间的现代城市
第三节德国——大众的国民化
第四节英国——传统的创造
第五节美国——进步的传统
第六节日本——象征的设计
第三章出版资本主义与现代精神
第一节“书”是什么
第二节谷登堡的银河系
第三节德国——“莱克兰百科文库”
第四节英国——“企鹅”革命
第五节美国——作为消费品的纸皮书
第六节日本——作为消费品的教养
第四章大众报纸的出现
第一节“报纸”是什么
第二节电信所带来的“报纸革命”
第三节德国——现代报纸的起源
第四节英国——议会制民主主义的变迁
第五节美国——大众民主主义的诞生
第六节日本——国民言论空间的形成
第五章视觉的“国民化”
第一节电影之前的视觉媒介
第二节电影的“发明”
第三节美国——国家的诞生
第四节英国——帝国的黄昏
第五节德国——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
第六节日本——“殖产兴艺”
第六章宣传的系统化与动员的媒体
第一节“宣传”是什么
第二节传播革命与总体战
第三节德国——没有宣传计划的战争计划
第四节英国——情报部的诞生
第五节美国——战争民主主义
第六节日本——总体战前夜的思想战研究
第七章广播与法西斯的公共性
第一节远距离通信的大众化
第二节空间感的失落
第三节美国——大量消费社会的神经系统
第四节英国——福利国家的摇篮曲
第五节德国——第三帝国的调谐装置
第六节日本——建构情报国防体制
第八章有声电影与总体战体制
第九章电视所带来的系统性统一
尾章信息化的未来
基本文献导读
研究、文献年表+索引
媒体史年表+索引
主要人名译名对照表
认识和把握现代传媒的一条路径——代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本书是一本以想了解传媒、现代社会的形成或是现代史的读者为主要对象的教材。如果从史的角度去阅读的话,也许有必要说明——“历史是对事实的记述,更是对它的解释”。
第一章对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概述,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乍看起来似乎是客观形成的学术研究实际上是建立在战时动员体制这一20世纪的范式之上的。
第二章论述的是城市基础和象征性政治,之所以要在此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论述,其目的在于对以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媒体决定论的政治性进行批判性的考察。
第三章以后,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90年代,分7章分别就出版、报纸、无声电影、宣传、广播、有声电影、电视进行了论述。以往的“传媒史”研究多针对特定的传媒领域,在出版史、报业史、广播史、电视史等方面虽有不少有价值的研究,但对传媒整体进行考察的著述不多。本书吸收了个案研究的成果,试图从整体上将各种传媒的历史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为了避免误解,要加以说明的是,我并不认为在书的前半部分的各章所讨论的书籍、报纸的重要性开始下降。也许可以做如下的解释:就如同授精卵的分化是在发育和成长一样,媒体中媒介的功能也在细化和专门化。
就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来说,在现阶段将其作为历史来论述似乎为期尚早。但是,由此而来的幻想以及惧怕业已给社会带来了莫大的影响,而且“新媒体”已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因此,也不得不予以触及,这是尾章的主题。
为何要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
我是在阿尔温·托夫勒(Toffler,Alvin)的《第三次浪潮》出版的1980年考入大学,“柏林墙”被拆除的1989年读完博士课程的。
文摘1936年,以作为“国策通讯社”的同盟通讯社的设立为起始,1937年,在对华侵略战争爆发后便设置的内阁情报部的指导下,日本政府通过内务省警保局对各地分散的报纸进行了“自主”的整合管理。在内阁情报部设立报纸、杂志用纸统筹管理委员会的1940年,《二六新报》、《万朝报》等有悠久历史的报纸被取消了。1941年,又实行了对销售网络加以整合而成的报纸共同销售体制。在日本与美国开战以后,1942年,根据新闻事业令成立了监督团体“日本新闻会”。1942年7月,情报局发布了“一县一报主义”的政策,从而确立了一直持续至今的报纸体系。由此出现了以下的报纸体系:东京有《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和《读卖新闻》(合并了《报知新闻》)三种全国性报纸和《东京新闻》(《都新闻》和《国民新闻》合并之后的名称),专业报纸《日本产业经济》(《中外商业新闻》与专业报纸合并)。大阪在《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之外,还有合并了其他专业报纸的《产业经济新闻》。北海道有《北海道新闻》(由《北海时报》等10家报纸合并而成)。名古屋有《中部日本新闻》(由《新爱知》和《名古屋》合并而成)。九州有《西日本新闻》(由《福冈日日》和《九州日报》合并而成)。此外,其他地方为“一县一报”的体制。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尚有1200种报纸,但到战败时被统一合并为57种。
能迅速实现这种统一合并,似乎不单是国家权力加以强制的结果。面对全国性报纸的攻势,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地方上的报纸是自愿、积极地从事统一合并的。由此形成的总体战体制下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战后占领日本的GHQ来说也是易于管理的体制。倡导全体国民总忏悔的报纸,在占领军的审查制度下几乎安然无恙地被纳入到战后体制之中。自不待言,在战时体制与被占领体制下都有效地发挥了作用的这一信息管理系统,在其后的经济高速成长时期也派上了用场。但是以往的教科书,对这期间的状况多做如下的叙述:“日本的报纸在战争一结束就打出了言论自由的旗帜,加入到了自由主义阵营之中。”
后记现代传媒的发展是与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世界性的总体战体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传媒史也可以说是近现代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全民动员史——这一思想是《现代传媒史》的作者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中心主题。
与大多从纸草纸、谷登堡等开始写起的传媒史不同,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以后所形成的总体战——国民总动员的体制的形成的角度,来描述现代社会中媒体的成立和建构过程,也可以说“本书是一本聚焦于漫长的19世纪之后的现代传媒史”。也许正是由于有如此新颖的立意,作者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一条了解现代传媒的路径。
德国为何较早重视新闻学研究
传媒与战争可以说是本书的作者所要着重考察的对象。本书的作者认为“信息”和“大众传播”分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总体战的体制下所形成的概念,运用这些概念的新闻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也自然是总体战体制下的产物,而且身为日本人的作者更认为,对于日本国民来说,“时至今日,‘动员’还未被解除”。
按照这一思路,作者论述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视新闻学研究的原因。在历史上,德国就有从事新闻学研究的传统。19世纪末,在德国出现了注重考察新闻对于社会的影响的动向。1910年,马克斯·韦伯在德国第一届社会学学会上所做的讲演中,力主把新闻作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研究。韦伯的这一提倡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了建立新闻学学科的重要性。新闻学在德国的形成虽然有赖于德意志民族的知识和思维传统,但更重要的是,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直接促成了这一学科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