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形式美学的展开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篆刻形式美学的展开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艺术,篆刻,
  品牌: 陈振濂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冷印社

·页码:30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805178984

·条形码:9787805178981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一些篆刻史研究、篆刻家研究、篆刻考证研究的文章,从篆刻艺术观念的清理、篆刻美学原理的展开,篆刻教育学学科的构建,篆刻创作实践与学习的各个阶段的展开,到“篆刻学”作为学科构建的可能性与还未解决的问题难点……是陈振濂先生10多年在教育学方面的积累。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关于篆刻艺术观念的清理/001

第一节 学科立场的检讨:学术与艺术孰是?--与"金石"相混淆/002

第二节 概念立场的检讨:应用与审美孰是?--与"印章"相混淆/007

第三节 操作立场的检讨:篆与刻孰是?--与"书法"相混淆/013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学篆刻必先通六书,攻六书必先精于古学(包括古文字学、古器物学等等);而篆刻既用篆,当然也与上古文化产生了先天的粘连。这使篆刻家们感到自己其实也在从事一项深奥的学问。又适逢篆刻的中兴是在清乾、嘉之际,当时的金石、舆地、考据之学大盛,士林中每以旧学相标榜,这些学问俨然成了学术正统。与之同步而起的篆刻中兴时代(以丁敬与邓石如为标志)的篆刻家们,同时精研金石、舆地、碑版、考据之学者大有人在。那么与舆地、碑版、考据之类的纯学术相去甚远的篆刻,自然会借助于金石这一"近姻"以自重身价。于是学林中言篆刻而以称"金石"为时尚--遍观乾、嘉、道时的印家文集、印谱序跋,把篆刻与金石联系起来,或干脆视篆刻即等于金石,或以"金石"代篆刻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时代心理与个人心理。作为时代心理,是人皆以学术为重,金石学(与篆刻)成为时尚热点;作为个人心理,是久有自卑感的篆刻家们希望自抬身价。表明自己的作为并非是工匠混饭吃的勾当。于是拉大旗作虎皮,形成了金石与篆刻两个概念互相混淆的历史现象,几百年而不衰。作一个近乎调侃的分析,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文人艺术家的全面修养是"诗书画印",或日"书画篆刻"--篆刻均处末座,但一变成"金石书画"之后,这代指篆刻的"金石"却雄居榜首。以此论之,哪个篆刻家不乐于取"金石"以自重--以示位置显赫、学问深厚呢?

但这几乎是一场具有讽刺意义的"误会",并且它是已横贯五百年以上的"误会"。当我们把篆刻等同于金石之时,我们固然可以为它们之间在表面上的粘连(如"金"代表古铜印、"石"代表明清印)而沾沾自喜,但我们却掉进了一个更大的"混淆"陷阱之中:金石与篆刻,实在是两个在学科层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科目。P004-005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