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闻采访

分类: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新闻学,新闻采访和报道,
品牌: 刘海贵著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7309018613
·条形码:9787309018615
·包装版本:2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当代新闻采访》是一本普及与提高相兼及的新闻采访学新编教材。它讲授了新闻采访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方法、条件,阐述了当代新闻采访的发展趋向和应变的手段;其在内容的延伸、学科体系的演进,以及新的理念的开拓方面,均有独到的创见。本次修订再版,作者增加了许多紧随时代的新内容,如连续性新闻、批评性新闻、热点新闻、深度新闻和采访等。
媒体推荐再版前言
在中国,新闻采访学的创立者当属邵飘萍先生,早在1923年,他就率先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专著。近80年来,国人又相继推出新闻采访学教材或专著百余本,可以说,新闻采访学的学科研究体系已初步建立,理论框架也已基本建构。值得自豪的是,中国学者专家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水准举世公认,众多西方新闻传播权威人士均承认这一
事实。
但是,新闻采访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社会变化了,历史发展了,就需要其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尽管国人前赴后继,几十年持之以恒
编辑推荐《当代新闻采访》即可供新闻传播学科学生、新闻爱好者系统学习,也可作为新闻媒体人员培训、进修使用的教材。
目录
再版前言
上 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最新定义
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显著特点
第三节 新闻采访的主要作用
第四节 新闻采访的基本方式
第五节 新闻采访的认识路线
第二章 新闻采访需要的基本修养
第一节 关于作风修养
第二节 关于道德修养
第三节 关于知识修养
第四节 关于技能修养
第五节 关于情感修养
第六节 关于体质修养
第七节关于公关修养
第三章 新闻采访报道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关于真实性
第二节 关于思想性
第三节 关于时间性
第四节 关于用事实说话
第四章 敏锐感知与判别新闻
第一节 关于新闻敏感
第二节 关于新闻价值
第三节 关于新闻政策
中 编
第五章 采访活动的第一阶段
第一节 怎样明确报道思想
第二节 怎样获取新闻线索
第三节 怎样进行采访准备
第四节 怎样明晰对方心理
第五节 怎样创造访问条件
第六章 采访活动的第二阶段
第一节 怎样掌握提问技能
第二节 怎样主持调查座谈
第三节 怎样展开现场观察
第四节 怎样协调听觉功能
第五节 怎样做好采访记录
第七章 采访活动的第三阶段
第一节 怎样精心深入采访
第二节 怎样仔细验证材料
第三节 怎样迅速整理笔记
第四节 怎样积累剩余材料
第五节 怎样提炼新闻主题
下 编
第八章 时事与政治类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怎样采访政治新闻
第二节 怎样采访外事新闻
饰三节 怎样采访会议新闻
第四节 怎样采访军事新闻
第九章 经济与科技类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怎样采访经济新闻
第二节 怎样采访科技新闻
第十章 人物与事件类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怎样采访人物新闻
第二节 怎样采访人物通讯
第三节 怎样采访人物专访
第四节 怎样采访事件通讯
第十一章 教卫与文体类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怎样采访教育新闻
第二节 怎样采访卫生新闻
第三节 怎样采访文艺新闻
第四节 怎样采访体育新闻
第十二章 社会与生活类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怎样采访社会新闻
第二节 怎样采访灾害新闻
第十三章 其他类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怎样采访新闻小故事
第二节 怎样采访特写
第三节 怎样采访报告文学
第四节 怎样采访连续性新闻
第五节 怎样采访批评性新闻
第六节 怎样采访深度性新闻
第七节 怎样采访预测性新闻
第八节 怎样采访精确性新闻
第九节 怎样采访热点新闻
第十节 怎样采访短新闻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10)网络采访。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既是大众传播工具又是人际交流工具,既可以发布新闻,也可以用于采集新闻、查阅资料及收集新闻的背景材料等。譬如,人们可以通过各家网站浏览新闻,也可以通过E-mail与熟人亲友联系交流,甚至可以上BBS与陌生人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
网络采访相比较传统媒体采访,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一是信息的广泛性;二足采集形式的多样性;三是新闻采写的即时性;四是信息容量的无限性;五是信息采集过程的交互性等。
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是:
直接转载信息。网上的信息可谓是应有尽有、取之不尽。我国众多报纸的信息注明是“采自互联网”,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参考消息》,则已把网上信息作为其消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
组织网络调查。即把问卷通过网络送到电子公告版上,不仅得到众多受众的关注,更可得到最快速度的反馈,这比传统的召开座谈会、面对面访问等形式,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E-mail交流。以往受时空的限制,传统媒体的采访方式受到较大局限,所遇障碍也较多。而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记者则可以较顺利地接触到你感兴趣的任何一位客体,包括名
人直至国家元首,只要他在因特网上开辟了网页,设立了电子信箱。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自1996年上网打出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后,网上来信的利用率竟高达10%。许多传统媒体的记
者也深有感触,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都是亲友及时通过E mail传送给他的。
查阅收集资料。因特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海洋,成千上万个数字化图书馆和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只需轻轻按上几个键,便可查阅任何资料。
因特网的问世给记者采访提供了莫大的空间和便利,如《北京青年报》的《电脑时代》版专设的“网上采访”栏目,就不断推出记者采访的成果。但是,也同时给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除了会熟练地使用电脑以外,英语水平要尽快增强,因为这是网络的主导语言。另外,必须增强法制观念,遵守与网络相关的法规,不能随心所欲。再则,网上新闻的权威性与可信度不高,记者在进行网上采访时,更加应该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
顺便提及,近年来我国已出现网络记者,这是一种新兴的记者种类,即专指为网络媒体采集新闻、组织报道的专职记者。曾代表《人民日报》网络版参与澳门回归报道的王淑军、罗华对自己的身份解释为,“我们被称为网络记者,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