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

分类: 图书,历史,综合,
品牌: 弗里曼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10 页
·出版日期:2002年
·ISBN:7801496698
·条形码:978780149669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以中国河北饶阳县五公村为个案,以其领头人耿长锁 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深入探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960年间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作者集中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及革命胜利以后在农村社会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从减租减息到互助组、合作社,再到大跃进时的人民公社,分析了这先后进行的改革对农村社会及农民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战争及国家建设的作用,它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进而探讨国家与农村社会,国家领导与地方干部的关系。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作者分别为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教授,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来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美国学者,他们从1978年开始在五公村、饶阳、石家庄等地进行调查、访谈,查阅相关资料,先后与几百名农民及各级干部交谈,查阅了众多的有关档案等原始材料,从而搜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整个研究工作建立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之上。同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资料,停留在一般的叙述介绍之上,而是将五公村作为华北农村社会近代变迁中的一个典型,将其放在变动中的历史中进行考察,运用各自学科的理论,探讨这一变动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现时与历史的互动关系,从而使《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既有一般叙事的可读性,又有相当的理论深度。
作者简介弗里曼,毕克伟,塞尔登
媒体推荐中文版序
本书考察了1935~1960年这1/4世纪间华北平原农民的生活。在此期间,乡村经历了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最后数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朝鲜战争、粮食统购统销、合作化“高潮”、百花齐放、反右运动、苏俄集体农庄式的高级社、大跃进及其造成的人间悲剧。我们不仅想要按时间顺序来表述这些不寻常事件对农民的影响,也想理解农民如何去影响或对付这些事件。本书考察的重点是河北省衡水地区饶阳县五公村。
我们在饶阳总是受到热情的款待。不过,我们毕竟是来自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远方陌生人,提出的问题也许常令人难以回答甚至难堪。我们也对打扰过村民的家庭生活感到不安。由于对当地文化的无知,我们出过不少洋相,并肯定在许多场合下无意间冒犯过人们。
简直数不清有多少饶阳县特别是五公村的朋友帮助过我们,即使这会给他们带来不便。假如没有他们的合作,此书便不可能问世。从1978年起,我们就和那里的村民在生活上打成一片。我们眼看着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又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曾高兴地参加过婚礼,也曾悲伤地在坟墓旁献过花圈。在那些年代,我们彼此间逐渐建立了尊重、信任和友谊的关系。我们睡在老乡的大炕上,吃过鲜美的饺子,也喝过衡水老白干。我们欣赏过河北梆子,甚至也曾在偏僻的田间小路上被强盗打劫过。
我们很高兴将此书献给中国读者。1992年,我们在南京大学就此书作了讲演,该校历史系的一些研究生随即建议将其译成中文。张宪文教授支持了这个想法,南大历史系的博士研究生陶鹤山则担任了翻译任务。我们非常感激译者所做的努力。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的博士候选人马克(Mark Eykholt)和汪利平在南京准备博士论文期间,给予译者许多帮助。毕业于宾汉姆顿(Binghamton)大学社会学系的程铁军博士刚好是饶阳人,他对修改本书译稿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我们感谢两位在北京工作的学者使此书引起中国读者的注意。北京大学历史系刘一皋教授在1994年3月号的《中国书评》上,对本书发表了评论,文章详细而令人兴奋。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刘东教授负责了本书中译文的全部审校工作。
函盼读者能告知对于此书的看法,并纠正我们的错误。来信请寄以下地址:
Edward Friedman(弗里曼)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North Hall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Madison,Wisconsin 53706 USA
Paul G Pickowicz(毕克伟)
History Department 010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La Jolla,California 92093 USA
Mark Selden(赛尔登)
Sociology Department
Binghamton University
Binghamton,New York 13901 USA
自《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于1991年在英语世界出版后,我们一直在准备此书的续篇。那本新作将要讨论饶阳人民在生活中或许是最剧烈的变迁。我们并不是想要评论“文化大革命”——尽管它的确深刻地影响了农村——而是想要讨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形成的建造一条京九铁路的雄心勃勃的计划。
这条铁路终于在1996年通车了。由于五公村领导人耿长锁的努力,铁路在饶阳县城和五公村都建了车站。《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中所描述的乡村社区很快就将消失。世界现在变得小多了。无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不应忽视自身文化和历史的特殊性,但人们也不应低估同样作为地球大家庭成员的意义。我们能够互相学习。正如中国老话所云:四海一家。
编辑推荐《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们了解、认识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尤其是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思路,对于我们研究近代中国农村问题,极有参考价值。
读者对象:近代中国历史、社会史、农村问题等研究教学工作者,中共党党史教研工作者等。我们因此也对《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由衷的尊重。当然,《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中有些内容与分析是否属实和客观公正,这还需要我们去鉴别。我们主要目的是从外国人的评价中来再次客观地审视自我。
目录
中文版序
导 言
第一章 郡县式微,乡村瓦解
第二章 战争的纽带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张力
第四章 静悄悄的革命,恐怖之声
第五章 蜜月
第六章 冒险
第七章 在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上
第八章 反对合作
第九章 生死之争
第十章 革命的国家
结 语
附 表
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对一个饶阳村庄的了解越详细,我们对焦点问题的认识也就越明了,即农村危机是如何割断联结村社成员的纽带的。五公村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隋文帝在位期间,祖籍饶阳的李德林成为朝廷御书院的御史令(正三品)。在风水先生的劝说下,李德林于586年回到饶阳,替他死去的父亲在县城附近建一座坟。据说这个地点是块风水宝地,可以保佑五代家族成员仕途发达。于是荆新村改名为五公村,意指5个公爵或大官。如果德林和他的父亲算作安平郡(辖饶阳)最早的帝国高官,那么德林的曾孙李忠承就是第五代。在684年,他在一次反对唐朝皇帝武则天的流产政变中受牵连。武则天剥夺了李氏家族的称号,下令毁掉他们的祖坟,永远不准李氏家族的成员做官。传说证实了风水先生的预言,李氏几代连续有5人做官,且只有5个。
在五公村,宗族居住地和土地占有量(land access)结合起来,表明权力关系和声望。该村位于饶阳县城西南14公里,定期集市邹村的正西面。李氏家族从开始在此定居起就支配着五公村。在15世纪初庞大的移民潮期间,有一些后来者从邻省山西的洪洞县迁移来此,他们不得不在外围住下,耕种很不理想的土地。姓耿和乔的家族住在东村,姓张、杨和徐的住在西村,还有一些姓柯、王、刘的则分散在别处。东村的农民擅长于搓绳和制蜡,那些村中央的村民种植和贩卖蔬菜,西村的居民则加工豆腐。
20世纪的危机威胁着很多农户以及乡村生活文化纽带的许多方面,从而迫使传统宗族关系重新组合。为了重新聚合分裂的社会,必须形成新的结合力。与衰落中的饶阳经济相关的紧张状况加剧了李氏宗族南支和北支之间的对抗。19世纪初,五公分裂为两个村,大五公村在北,小五公村在南,各自由北李和南李控制。在19世纪70年代,北李势力占上风,但19世纪末,它衰落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南李宗族的土地占有量上升到700—800亩。1911年清朝灭亡后,五公村一分为二的百年历史结束了,南李支配着合并后的五公村。由于出现地区性经济灾难,南李的首领们组成一个名为八院的组织,它的有效权力一直保持到30年代。全村2/3的农户姓李,南李宗族占一半。
教育改革有助于把民族主义带给农村知识分子,他们为北伐战争打倒地主和外国剥削者的前景激动不已。到了20年代,有30—40个五公人在清朝灭亡后开设的私立“新式”学校中,接受了5—6年的初级教育。在20年代中期,学校招收了70名学生,每年交3元学费。到1937年,共招收150名学生。有些学生在五公小学毕业后继续求学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