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修辞与小说翻译

分类: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综合,
品牌: 胡谷明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码:291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532732606
·条形码:978753273260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俄语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运用篇章修辞学的相关理论对俄罗斯作列夫·托尔斯泰的篇说《娜·卡列尼娜》的四个中文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首次提散文段是小翻译的基本单位。书中自至终从散文段的角度论述传达原作的风格,译者该从篇章的整体出发,而不能拘泥于原文的词句对等,重点分析了小说散文段和圆周句的译问题,并以文段的翻译个案为基础分析了译者的个性在译文中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这—事实。
作品由北京师范大学博导郑海凌教授翻译理论研究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导吴克礼教授作序。
作者对作品的研究是将篇章修辞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结合的次尝试,它提供了认识翻译过程的新角度以及评价译文的新方法,丰富了翻译理论研究,它对翻译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翻译实践具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翻译教学水平。
媒体推荐序
吴克礼
篇章修辞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学科。它研究篇章的结构、类型及其功能与修辞特点。 在俄罗斯,关于篇章修辞学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索尔加尼克持一种观点,认为篇章修辞学是篇章语言学的分支,并以此作为其他一系列观点的出发点。而戈尔什科夫与他的看法相左。他把篇章修辞学归于语文学(文艺学),从而提出一整套观点。两位学者把篇章修辞学归属不同的学科,毫无疑问,与之相应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也完全不同。虽然两者之间存在不小的分歧,但他们的目标还是一致的,即在篇章层面上探讨与之有关的种种修辞问题。
胡谷明同志秉承了索尔加尼克的理论,运用他的观点(尤其是“散文段”的论点),结合小说翻译的特点,冥思苦想,潜心钻研,终于完成此书。
文艺作品的翻译离不开修辞,因此译者不仅必须熟谙原语的种种修辞手段和方法,还必须得心应手地调动、驾驭译入语的一切修辞资源。唯有如此,才可能在译入语中尽量保持原著的修辞风貌,而且在允许的范围内有能力进行修辞创新。
在这以前,有不少学者对翻译过程中遣词造句的修辞问题进行了探索、整理、归纳和评论。这些材料对译者和读者均富裨益。但其中有些例证难免有就“词”论“词”和就“句”论“句”的不足之处。例如,遇到多义词,应选哪个义项;在若干个同义词中,挑哪个最贴切;在表达相同语义的不同句式中,哪种句式最适宜,等等。凡此种种都很难在词、句的层面上得到合理的解决。
上述这些问题若从篇章修辞学的角度加以审视,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篇章是整部作品、是全局、是整体,因此具备高屋建瓴的优势。从篇章的视角加以观察,多义词义项的确定、同义词的选用、句式的运用等诸多困难都可迎刃而解。
篇章修辞学要求译者从篇章的角度处理问题,但篇章长于整体把握,善于从主题出发统辖全局,对具体词、句具有“指导”意义,然而操作性不强;词、句的翻译操作性虽强,但有时缺少主旨导向,可能无所适从。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胡谷明同志根据索尔加尼克的理论,提出了“散文段是小说翻译的基本单位”的观点。索尔加尼克认为,篇章由句子、散文段、片断、章等构成。胡谷明同志选择散文段作为小说翻译的基本单位。散文段是篇章中意义和结构上相对独立的一个单位,它下辖词、句,可与前后散文段连成片断,然后成章,最后结为篇章。散文段起着承“上”(篇章)启“下”(词、句)的作用。译者若以散文段作为翻译小说的基本单位,无异于在篇章和词、句之间增设了一个平台。一方面可体现整个文本的主题,另一方面可在这一层面进行操作,兼顾上、下两头,既具“指导”意义,又便于操作。
其实,作者在创作时虽然也始于一词一句,但在动笔之前已经成竹在胸了。这与译者一方面从整体把握,另一方面从一词一句译起的情况相似。但是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他们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别。译者虽然在译前必须通读全文,但这种通读与作者长年累月的观察、积累和酝酿是无法相比的。译者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达到作者对人物一言一行、对场景一草一木的熟悉程度,此外,翻译一部作品的时间与作者创作原著的时间相比也相去甚远。
……
目录
序1 吴克礼
序2 郑海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意义和新意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对篇章修辞学有关术语的理解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值得强调的是,自然段与散文段的不吻合是非中性修辞语体和带有感情色彩的言语作品所固有的。在中性语体中自然段常常与散文段吻合。捷克语言学家马泰鸠斯(Mathesius)曾经指出,自然段当然不应该太小,因为这样的自然段会把叙述的主要线索分成为若干小部分,整个作品就会获得过分格言式的性质,或者获得马赛克印象的性质。当然,自然段也不能很长,因为自然段太长的话,读者或听众就会忘记自然段的存在:事实上。在划分自然段时,我们不可能通过某种共同的规则来确定一个真正的尺度;这应该由作者本人在每一个具体的情况中来进行不同的处理,因为他最清楚自己作品的语义节奏(CMbICл OBO PNTM)。
谈到语义节奏,索尔加尼克(г.CoлraNK)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伴随着每一部作品,但遗憾的是,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可以不十分准确地说,自然段的划分参与了语义节奏的构成。不急不忙的平稳叙述要求自然段与散文段吻合:破坏了的节奏只有在不同长度(从一个句子到整个片段)的自然段交替时才有可能。而且这种语义节奏只有带感情色彩的言语才具有。比较长的自然段通常伴随详细的叙述和有分支的思想,等等。
的确,在实践中作品的语义节奏取决于具体的创作意图,作者的兴趣和个人风格等许多其它因素。与作品的句法结构不相吻合的段落划分方法多种多样,它们完成不同的结构功能、语义功能和修辞功能。
很多散文段,尤其是叙述型和描写型的散文段在长篇小说中与自然段吻合。这是一些属于中性修辞的散文段,它们不传达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生活的过程,因此自然段的划分与句法结构的划分(散文段)相吻合,叙述也具有平稳的、不急不忙的均匀节奏。
综上所述,散文段主要是从内容来划分的,它具有统一的主题和相对完整的内容,而自然段主要是从形式来划分的,它是作者为强调某一内容而使用的一种标点符号,一种形式手段。在中性修辞的语体中散文段和自然段有可能吻合,而在带感情修辞色彩的语体中散文段有可能包括几个自然段,或相反,一个自然段包括几个散文段。自然段的划分取决于作品的语义节奏。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汉语的情况。在汉语中经常使用“段落”这一术语。段落是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它具有“换行”的明显标志,是文章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的停顿。段落,人们还习惯地把它称为“自然段”。
层次和段落关系密切。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