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分类: 图书,哲学,中国哲学,先秦哲学,道家哲学,老子,
品牌: 林语堂
基本信息·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802560505
·条形码:978780256050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老子的智慧》讲述了:老子教人的原则在谦恭,他再三重复柔和、忍耐、争论之无益(不敢为天下先)、柔弱的力量,和就低位的战术优势等思想,而在庄子的理论中是绝不可能看到这些言辞的。尽管如此,我们仍可确信他二人的哲学基础极为相同。庄子不是不喜欢谦恭,只是不愿说这两个字而已。老子的不争,正是庄子口中的寂静、保守,及透过平和以维持精神均衡的超然力量;老子认为水是“万物之至柔”和“寻向低处”的智慧象征,庄子则坚信水是心灵平静和精神澄澈的征象,是保存“无为”的巨力。
老子激赏失败,表现失败(老子是最早的伪饰家),庄子则嘲笑成功;老子赞扬谦卑者,庄子苛责自大的人;老子宣扬知足之道,庄子让人的精神在肉体之外“形而上学”中徜徉;老子无时不谈“柔”胜“刚”的道理,庄子则很少提到这个主题。
作者简介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学习。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沦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作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他人一起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媒体推荐若想了解中国的思想,多少知道一些老庄时代,中国学术发展的背景和杂学的兴起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由于很少人将中国的思想介绍给西方,因此我认为“详释老子”这桩有意义的工作,借庄子的说明,比经由近代作家之手,更易受到人们的重视。
——林语堂
编辑推荐《老子的智慧》:一位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部穿越五千年历史的惊世巨作,五千言《道德经》诠释从世俗走向超脱的人生哲学,国学大师林语堂跨越文化的现代解读,传承道法自然,呈现世间百态,为你带来老子的帮助。
看过《道德经》的人,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接着就开始自嘲似地笑;最后才大悟到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训。
尽我所知,老子是以浑浑噩噩藏拙蹈晦为人生战争利器的唯一学理,而此学理的本身,实为人类最高智慧之珍果。
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人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聃。
目录
中国的神仙哲学
序论(一)
序论(二)
序文
第一篇 道之德
第一章 论常道
第二章 相对论
第三章 无为而治
第四章 道之心
第五章 天地
第六章 谷神
第二篇 道之训
第七章 无私
第八章 水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第一○章 抱一
第一一章 “无”的用处
第一二章 感官
第一三章 荣辱
第三篇 道之体
第一四章 太初之道
第一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第一六章 知常道
第一七章 太上
第一八章 道废
第一九章 知所属
第二○章 天与我
第二一章 道的显现
第二二章 争之无益
第二三章 同于道
第二四章 余食赘行
第二五章 四大法
第四篇 力量之源
第二六章 轻与重
第二七章 袭明
第二八章 守其雌
第二九章 戒干涉
第三○章 戒用兵
第三一章 不祥之器
第三二章 道似海
第三三章 自知
第三四章 大道泛滥
第三五章 道之平
第三六章 生命的步骤
第三七章 天下自定
第三八章 堕落
第三九章 全道
第四○章 反的原则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一章 道家的特性
第四二章 强梁者
第四三章 至柔
第四四章 知足
第四五章 清正
第四六章 走马
第四七章 求知
第四八章 以无为取天下
第四九章 民心
第五○章 养生
第五一章 玄德
第五二章 袭常道
第五三章 盗夸
第五四章 身与邦
第五五章 赤子之德
第五六章 无荣辱
第六篇 政治论
第五七章 治术
第五八章 政闷
第五九章 如啬
第六○章 治大国
第六一章 大国和小国
第六二章 善人之宝
第六三章 难易
第六四章 终始
第六五章 大顺
第六六章 百谷王
第六七章 三宝
第六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九章 掩饰
第七○章 不我知
第七一章 病
第七二章 论罚(一)
第七三章 论罚(二)
第七四章 论罚(三)
第七五章 论罚(四)
第七篇 箴言
第七六章 强弱
第七七章 张弓
第七八章 莫柔于水
第七九章 平治
第八○章 理想国
第八一章 天之道
想象的孔老会谈
……[看更多目录]
序言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中国古人感到充分的满足呢?答复是: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够满足。假使已经满足了人们的内心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与佛教得以传播丫.孔子学说之中流社会的道德教训,神妙地适合于一般人民,既适合于服官的阶级,也适合于向他们叩头的庶民阶级。
但是也有人一不愿服官,二不愿叩头。他具有较深邃的天性,孔子学说未能深入地感动他。孔子学说依其严格的意义,是太投机,太近人情,又太正确。人具有隐藏的情愫,愿得披发而行吟,可是这样的行为非孔子学说所容许。于是那些喜欢蓬头跣足的人走而归于道教。前面已经指出过,孔子学说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人生观则是消极的。道家学说为一大“否定”,而孔子学说则为一大“肯定”。孔子以义为礼教,以顺俗为旨,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家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
孔子设教,以仁义为基本德性。老子却轻蔑地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为田野哲学。一个摩登的孔教徒大概将取饮城市供给的A字消毒牛奶,而道教徒则自己从农夫乳桶内取饮乡村牛奶。因为老子对于都市、消毒以及A字甲级等等,必然会一例深致怀疑,而这种都市牛奶的气味将不复存在天然的乳酪香味,反而綑蕴着重大铜臭气。谁尝了农家的鲜牛奶,会不首肯老子的意见或许是对的呢?因为你的卫生官员可以防护你的牛奶免除伤寒菌,却不能免除文明的益虫。
孔子学说中还有其他缺点,他过于崇尚现实而太缺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中国人民是稚气地富有想象力,有几许早期的幻异奇迹,吾人称之为妖术及迷信者,及后代仍存留于中国人胸中。孔子的学说是所谓敬鬼神而远之;他承认山川之有神的,更象征地承认人类祖考的鬼灵之存在。
文摘第一章论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语译: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便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的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他们的名字,一个叫做无,一个叫做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一、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
泰清问无穷说:“你懂得道吗?”
无穷说:“不知道。”
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
泰清说:“你所知的道,有具体的说明吗?”
无为回答说:“有。”
泰清又问:“是什么?”
无为说:“我所知的道,贵可以为帝王,贱可以为仆役,可以聚合为生,可以分散为死。”
泰清把这番话告诉无始说:“无穷说他不知道,无为却说他知道,那么到底谁对谁不对呢?”
无始说:“不知道才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浅了。前者是属于内涵的,后者只是表面的。”
于是泰清抬头叹息道:“不知就是知,知反为不知。那么究竟谁才懂得不知的知呢?”
无始回答说:“道是不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你可知道主宰形体的本身并不是形体吗?
道是不应当有名称的。”
继而无始又说:“有人问道,立刻回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连那问道的人,也是没有听过道的。因为道是不能问的,即使问了,也无法回答。不能问而一定要问,这种问是空洞乏味的,无法回答又一定要回答,这个答案岂会有内容?用没有内容的话去回答空洞的问题,这种人外不能观察宇宙万物,内不知‘道’的起源,当然也就不能攀登昆仑,邀游太虚的境地。”(庄子?外篇》第二二章《知北游》)
有关道不可名的观念,请参看二五章。
二、区别
古人的智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了,是怎样的登峰造极呢?他们原以为宇宙开始是无物存在的,便认为那是最好的情况,增加一分就破坏它的完美。慢慢地,他们知道有物的存在,却认为它们彼此没什么异处。后来,他们晓得万物有了区别,却又不知道有是非的存在。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