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十讲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庄子十讲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哲学,中国哲学,先秦哲学,道家哲学,庄子,
  品牌: 陈宁宁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208085077

·条形码:978720808507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庄子十讲》讲述了:庄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与老子并称“老庄”。他的著作中包含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都是相对的。庄子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庄子和他的门人等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庄子十讲》向读者通俗地介绍了庄子思想。

编辑推荐《庄子十讲》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讲 走向逍遥

第二讲 价值学说

第三讲 体认天道

第四讲 回归自然

第五讲 形不着迹

第六讲 庄子与道教

第七讲 庄子与佛教

第八讲 庄子与魏晋玄学

第九讲 庄子今论

第十讲 《庄子》原文选译

[附录] 历代名家谈庄子

……[看更多目录]

序言庄子的弟子魏牟与公孙龙曾谈论过庄子。魏牟说庄子的思想“无南无北,爽然四解,瀹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道”,他认为公孙龙的认识水平尚未达到分辨是非的境界,以这样的认识水平来窥测深奥的庄子,“是犹使蚊负山,商炬(虫名,又称马炫)驰河也,必不胜任矣”(《秋水》)。确实,庄子高妙玄远的思想不是只懂“合同异,离坚白”的公孙龙可以理解的,就是庄子的辩友,先秦时期著名的思辨家惠子也不能完全理解他。

庄子和惠子在讨论有用无用问题时显示了他们思想上的差异。

惠子说: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

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

众所同去也。

在惠子眼里,大樗树既不能生长果实,又不能制作建材,是大而无当的无用之物。 但庄子并不这样认为:

今子有太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

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文摘总之,隋唐之际道教研述《庄子》的风气很盛,这种风气的形成,实根源于晋以来寻求个人安身立命之道、追求精神超越的思潮。也只有放在这股思潮中,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道教庄学的兴起和《庄子》对道教精神气质的陶冶。

在这个问题上,研究者常有些误会,以为唐道教之崇尚《庄子》,是由于唐朝廷提倡的缘故。其实,道教崇尚《庄子》并广泛地研述《庄子》,远在朝廷提倡之前。唐高祖时虽尊道教老子为远祖,但不外乎为其新政权寻找一种神学衬托,太宗时更明确地崇尚儒学。直到高宗时,由武则天提议,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并准明经策试,但依然不及《庄子》。唐朝廷设“道举”,由提倡研习《老子》扩展到《庄子》、《列子》、《文子》,始于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后又建崇玄馆,改其子书为真经。但应道举策试的不是道士,而是崇玄馆的学生。而且,唐玄宗倡导研习《庄子》等书的目的是服务于政治教化,即所谓“朕敦崇其教,以左右人也”,与道士研述《庄子》的志趣不合。又由于自东晋以降士人好《庄子》的志趣就在于寻求个人安身立命之道和精神超越,少谈或不谈其“内圣外王之道”,玄宗的倡导缺乏相应的学术思潮的基础,所以结果很失望,如他在一通诏书里说:“顷列四经之科,将冠九流之首,虽及门求进颇有其人,而睹奥穷微罕闻达者。”如果说玄宗的倡导对道教庄学有什么影响,那就是促使其志趣发生骤然转变,例如文如海的《庄子疏》。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一著录《文如海庄子疏》十卷,引“晁氏日:唐文如海撰。如海,明皇时道士也。以郭象注放乎自然,而绝学习,失庄生之旨。因再为之解,凡九万余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