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历史,文物考古,中国文物考古,各时代文物考古,
  品牌: 苏秉琦

基本信息·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页码:1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20506550X/9787205065508

·条形码:978720506550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讲述了:古代文化有不少共同因素,同时对中国社会历史与民族文化诸特征的形成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就新石器时代来说,这一地区诸原始文化中普遍流行穿孔石斧、石钺、有段石锛、圈足陶器、三足陶器,这一地区诸原始文化的社会发展,普遍地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和大体上的一致性。它们在这一期间,对中国其他人口密集的广大地区的影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的以“鼎、豆、壶”组合而成的礼器、祭器就是渊源干这一地区。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诸文化,尽管它们呈现出许多相似之处,存在明显的共性,这只能说在当时它们之间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而不能说它们属于某一个人们共同体。它们之中各个地区、各个块块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必然还是在它们各自的一定范围内,按照它们各自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而向前发展的。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应该重视,但总是次要的,排在第一位的应该还是它们各自如何发展。

作者简介苏秉琦(1909一1997),中国著名考古学家。1949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他致力于创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理论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并积极推动考古学普及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先后提出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颇具影响力的学术理论。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更是中国考古学走向成熟的代表性论点。论著有《瓦鬲的研究》、《斗鸡台沟东区墓葬》、《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和《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等,并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远古部分》和《考古学文化论集》。

编辑推荐《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百年诞辰之际,重温他在生命最后阶段撰写的这部上溯历史源头、追寻华夏文明的考古学著作,炎黄子孙天南地北,神州同心。

书中回望,专业和闲暇的阅读,我们共同体会到“中国考古学世纪之作”带来的厚重和愉悦。

目录

开头的话

一、两个怪圈

二、学读“天书

三、解悟与顿悟

四、“条块”说

五、满天星斗

六、三部曲与三模式

七、双接轨

附录: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年表

本世纪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里程碑

捕捉火花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最重要的凝聚作用的一个熔炉,可能更符合历史的真实。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图39)与北方区系、中原区系并列为三大区系的东南沿海地区,因为面向海洋,古代文化有不少共同因素,同时对中国社会历史与民族文化诸特征的形成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就新石器时代来说,这一地区诸原始文化中普遍流行穿孔石斧、石钺、有段石锛、圈足陶器、三足陶器,这一地区诸原始文化的社会发展,普遍地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和大体上的一致性。它们在这一期间,对中国其他人口密集的广大地区的影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的以“鼎、豆、壶”组合而成的礼器、祭器就是渊源干这一地区。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诸文化,尽管它们呈现出许多相似之处,存在明显的共性,这只能说在当时它们之间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而不能说它们属于某一个人们共同体。它们之中各个地区、各个块块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必然还是在它们各自的一定范围内,按照它们各自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而向前发展的。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应该重视,但总是次要的,排在第一位的应该还是它们各自如何发展。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包括长江下游的江苏、卜海、浙江、安徽,是东南沿海地区与山东并列的另一重心。这一地区是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提出前后,学术讨论最活跃也是争论最多的一个区系。l977年,在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可以说是有关考古学区系类型的第一次专题性会议,接着就有1981年以东南沿海古文化为专题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和1984年“太湖流域古动物古人类古文化学术座谈会”。从把山东、江苏、浙江古文化都包括在内的“大青莲岗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