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权者(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工具书,论文集,杂著,
品牌: 李鸿谷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51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108031242
·条形码:978710803124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鸿谷在周刊工作期间的作品选辑出版,首先想到的是祝贺。
15年前,当三联书店筹办一份周刊时,曾经吸引了京城新闻界的不少俊杰,可以说是风云际会。总因缘分未到,聚散离合,气象万千,相信年岁稍长的文化人士会有记忆。1996年《三联生活周刊》方能正常出版运作,名日周刊,实际上只是半月出刊一册。如何组织有特色的新闻性报道,始终是主事者面对的一大难题。
周刊刚刚创办,鸿谷就已经为刊物撰稿了。他在《长江日报》的同事王锋,此时正在周刊工作,鸿谷就被网罗进来。他为周刊写的第一篇稿子,题为《灭顶之灾,不可思议》,讲的是当时湖北一个农民“颅骨自爆”案的讨论,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1995年第4期。以后,他不断为刊物供稿,题材涉及医疗、教育、妇女保护、儿童成长等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到2000年底周刊改版时,他的正式加盟,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再以后,鸿谷的作品就与《三联生活周刊》紧密相连,他也逐渐担负起刊物新闻性报道的策划和组织工作。鸿谷的到来,为周刊新闻报道的加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的创造性劳动,已经融进刊物自身新闻报道标准和风格的塑造。
由于工作关系,我可以在第一时间阅读鸿谷的作品。它们常常使我惊喜。构思一个视角独到的故事,以绵密的逻辑和平实的白描文字娓娓道来,是鸿谷新闻写作的特征。隐藏其后的,则是艰辛的采访和完备的案头资料工作,以及对立意和切入点的深入开掘。
作者简介李鸿谷,1987年,《长江日报》体育记者;1998年,《武汉晨报》编委;2000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任主笔,现为副主编。
目录
序
贪官
贪官李纪周全记录
广西贪官网
李真:秘书的权力
李真:秘书的网络
马德卖官记
毒品
新生代毒枭
冰毒网
金三角变局
刘招华:欲望与死亡游戏
罪犯
温岭黑社会
危险的财富
刑警队长的罪与罚
张君分析
江湖
绯闻时代的女主角
凡人赵忠祥
债务人牛群
徐明是谁
财富
谁是有钱人
中国人的财富秘密
煤炭资本家的财富秘史
社会
交通厅长的“事故多发期
人命与仕途
青基会的赢与亏
新闻笔记
调查李真
叙述马德
观察权力
新闻的方法论
三联的知识生产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选址建别墅,刘招华跟“台湾人”当然请来了黄乐山老先生。这块土地,在当地流传很久远的旧诗里,被描述为“北首三龟排八卦”。算得上风水宝地。当地大户人家选墓址,多数也看中此地。按此系统演绎,当地人解释,刘招华之衰,源自此宅,它建在江边第一龟的龟头上——在建之时,同三高速公路福安连接线已经规划开工。“第三只乌龟,一座小丘陵,被整体铲平做高速路,这只乌龟受了伤,断了龙脉,前面两只乌龟当然要缩头啊,建在龟头的刘宅,自然衰运不断。”这是事后的演义,选址之际,风水先生并不是道路规划机构。这样的“事实”,能够让刘招华信服?答案似乎不完全是否定的。
福安刘氏源头,从刘氏族谱看,源自五代后唐天成年间(926~930年),刘氏一世祖刘皈公从河南光州固始县迁至福安苏洋村。在此地繁衍至18代,长子刘(初一公)仍居苏洋,而次子刘(初六公),则迁居城(今福安),刘招华家族即为这一支繁衍而来。与其他中国乡村迥然有别的是,这里的宗族,不完全是那一本本没人感兴趣的油印而成的族谱。在苏洋村探访,很偶然进入一户人家,在其堂屋里,两张大红喜报已经褪色,而且被风吹过,从中撕开——结果这家主人小心翼翼地用不干胶贴好,堂堂正正地贴在墙上。这两张喜报上面分别写着:“恭贺刘府某某官荣登高等学府宝座”、“某某官荣登高考郑州大学祖国风光前程似锦”,落款均为“宗族同贺”。这户人家的两个儿子分别考取了大学,大儿子已经毕业,而小儿子也读大三了。至少过去了3年时间,红色喜报仍恭敬地贴在堂屋最显著之处。宗族与家族,很容易被忽略的弥漫性力量,在这里由于各种仪式的坚持,仍然清晰可见。而它对当事人发生作用的方式,不再仅仅隐而不彰。
刘招华家族一支,至其爷爷,逐渐明朗。1922年福安大水,刘家爷爷从福安迁至赛岐。比较苏洋村,赛岐镇晚到乾隆六年(1741年) 才有人迁居至此,《福安市志》载:詹姓人家在此购地,由此繁衍成镇。因为三江汇流,加之近代这里水路运输日盛,赛岐后来逐渐成为这一带的中心。刘招华的爷爷在赛岐的生存之计,是做豆腐,这一手艺后来又传至刘招华的父亲。早年间,做豆腐因其属于手艺人,维持生计并不困难。解放后,做豆腐的手艺人,开始合作社化,刘父收入由此固定。但他还是决定在60年代初,用积攒的积蓄建造现在被家人称为祖屋的宅子。刘招华与他二姐刘月舂,即出生在此老屋。
准确地说,这幢宅子在赛岐镇前进街79号。更早的时候,这条街叫里街,里街往里走,当地人将其称
……[看更多书摘]
后记“你见过李纪周吗?”
“没有。”
“哦。他腿有点瘸,很明显。所以,这就有点奇怪了,他先当兵,然后进公安,这都是要健全的身体的啊……”
坐在公安部原治安局局长高旭家里,我们的采访就这样开始了。如果对记者这个职业有点感叹,稍微喝点酒后,不免自得见过的陌生人多。采访过程中见过的大量交换过名片的陌生人,真正能够留下印象的,不多。不过,高旭是不会忘记的一位,多精彩的一个开头……李纪周任治安局副局长时,高旭是正局长,李的直接上司。一个半小时,和蔼的老先生有条不紊地讲述下来,清清楚楚,千干净净,差不多都是可以引证的材料。讲完了,老先生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了。很简单,能够讲的,他都讲了,不能讲的,问也没用。
阳光挺好的那个初冬的下午,离开南露园小区,站在街边,我点燃一枝烟,想到那个词:核心信息源。所有有关李纪周众多片断的、零碎的信息,因为高旭而被证实或证否,李纪周的人生逻辑也因而清晰。
从事任何职业或许都有一个被“点燃”的时刻,这种戏剧性或隐或彰,各人自是不同。想起来,未来这份我还将继续的新闻职业,真正启动我的,是那本《万历十五年》一不是黄仁宇的叙述与史观,而是它书后附录的七页的参考书目。我一页页翻完这些书目,弃书而叹:真正的识见缘于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