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别传

分类: 图书,传记,学者,国学,
品牌: 孙郁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26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020068626/9787020068623
·条形码:978702006862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张中行别传》作者张中行的文字,静静的,像冬夜悄然落地的雪,安宁里有些清冷,一切都是暗无声息的。记人记事,有古风,似六朝的短章,也夹带晚明小品的笔意,颇有苍凉的况味。当然,还有老子的盘诘、庄子的恣肆,以及周作人的平和与废名的幽玄。有时见到他不动声色地在街巷闲步,从容地在书房谈天说地的样子,就被那种超然的神色所打动。他那里是清寂的所在,如水边的小屋,在月光下亮着灯,照着四边的野趣。尘世的喧闹消失了,你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和这个老人对视的时候,心是静的,仿佛被水洗了一般。
作者简介孙郁,本名孙毅,1957年出生于大连。八十年代毕业于沈阳师院中文系,文学硕士。曾做过知青、文化馆馆员、记者。现为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
主要著作有《鲁迅与周作人》(1997年)、《百年苦梦》(1997年)、《鲁迅与胡适》(2000年)、《文字后的历史》(2001年)、《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2003年)、《在民国》(2008年)、《鲁迅藏画录》(2008年)、《混血的时代》(2008年)、《鲁迅与陈独秀》(2009年)等。
编辑推荐《张中行别传》:我一生的新旧朋友里,张中行是印象最深的。他其实和我的祖父同龄,是真正的老前辈。我们接触的十多年,有时完全忘记了彼此的年龄。而且他是我所见的老人里广告最好的。我有时静想:在所接触的当代老人里,谁影响我最深呢?想了想,还是他吧。
目录
1印象
2乡土
3新生活
4初识北大
5风暴边上
6学院气
7罗素弟子
8默读时代
9望道
10胡适
11择业
12婚恋
13杨沫
14李芝銮
15困城
16沦陷之苦
17京派人
18死之都
19远与近
20苦雨斋
21梦语者
22文怨
23个体意味
24度苦者
25禅风
26无常
27心死
28易代之际
29新职业
30同路者
31相知者
32信与疑
33受辱
34无声鸟
35静的心
36旧墨迹
37穷人乐
38儒风
39余永泽
40林道静
41苦日子
42狂热病
43瞬间
44小与大
45悲情
46宽恕
47奴隶路
48未始有物
49尺牍种种
50乡下
51未名湖
52凄凉句
53一鸣惊人
54奇文章
55文体感
56男女情
57才女们
58红楼遗民
59陷阱
60元白上人
61伤逝
63丛葬
63小友们
64“行公”
65北京乎
66自嘲者
67漂泊的心
68文脉
69微词
70底线
71园地
72死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1 印象
我一生的新旧朋友里,张中行是印象最深的。他其实和我的祖父同龄,是真正的老前辈。我们接触的十多年里,有时完全忘记了彼此的年龄。而且他是我所见的老人里文笔最好的。我有时静想:在所接触的当代老人里,谁影响我最深呢?想了想,还是他吧。我的这种感受,曾讲给他听,那时他已八十余岁了,我还是三十多的青年。他不以为自己是多么了不起的人,自嘲地说,我哪有什么学问呢?和周氏兄弟这样的人比,连小学也没毕业呢。
但到了九十年代末,他的名气大振,已经很红火了。他似乎也隐约知道了自己不再是默默无闻的人,至少涂抹的文字是很有点销路的。而且研究他的文章也出来了许多。这样也开始注意自己的读者群。我成了他身边的常客之一。大约是1996年,有出版社要出版他的传记。张先生突然找到我,当时陆昕兄也在场。我却犹豫起来,以为这样的工作自己是做不来的。其实那时年轻,还没有读几本像样的文史书,对老北大出身的人,是不敢说三道四的。于是婉拒了此事。那一次,先生什么意见也没说,是赞成还是沉默,就不知道了。据一位日本人告诉我,我曾写的论述他的文字,先生以为并非都对,皮毛的地方也是有的。可他从没当面告诉过我。不过他的请我为之作传,也是没有人选的人选吧。
将近十四年的时光,我不知和他见了多少面。我所认识的朋友,一些是在他家里见到的,比如陆听、刘德水等。可我一直不敢去写关于他的传记。直到他去世,陆昕提出此事时,才恍然觉得该做一点什么,写作的冲动渐渐萌芽了。2007年夏,我忽地有了写他的冲动,年到五十,意外地进入到了一种人生的盲区,对环境的不适,与日俱增起来。这时候,描述他的计划开始摆在日程上,想将自己熟悉的这个人唤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我想自己是可以写出别人没有的感受的。在中国,这样的老人是稀少的,理解他们,不能没有深深的苦难感。我自己是经历过一点点类似的经验的。流放、受辱、被压,几乎无路可逃。那样的非人的生活,才酿成了《流年碎影》、《顺生论》这样的大书,是值得还是不值得呢?而且小民无法寻路的苦境,也是超于世间的想象的。他笔下那些无奈和无辜者的死,流溢在我的世界里,和先前的流血的日子及恐怖的记忆叠加在一起,浑然地夹杂着,蒸发、膨胀,一点点飘来。而且重要的是,那些对人间事的超常规的凝视,婉转多致的精神盘诘,对于曾是似人非人的尘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嘲弄和戏谑。我知道他的智慧和不安定的心的缘由了。一部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就烙印在
……[看更多书摘]
后记这一本书陆陆续续写了一年,现在总算交稿了。因为有《流年碎影》在,写张中行的传记就有点困难。要了解他的生平,他的那本自传已经很完备了。但这一本书的写作,在我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了却先生生前的愿望,他希望我能以这一代人的眼光随意说些想说的话,无所谓道德的高度,或思想的高度;二是我通过他,试图了解几代人的血脉联系,与其说写旧的岁月,不如说在解析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自然,评述多于史料的勾勒,感受漫过了时光之野,说是一本读书心得也许是对的。
历史是由普通人写出的。那些被埋没的人,留着这个世界的本真。这些细小的存在,在组合着我们的生活的要义,可是我们有时候却看不到它。如果说张中行在思想史上还有一点价值的话,那么他的寒士心态,普通人的智慧,昭示着国人的一种灵魂。我们这个民族所以不灭,能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乃因为有着无数这样人的支撑。只是大多数人无声地沉默着,不被士大夫关注而已。
了解张中行的人很多,写他的评传,我其实不是最好的人选。写作的时候,王培元先生给了诸多鼓励,刘德水先生作了事实的修订,并增删多处。友人的许多意见,对我的帮助很大,这是要谢谢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