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你拿什么去竞争

分类: 图书,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信念、意志、行为,
品牌: 姚鸿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页码:1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2217636/9787802217638
·条形码:978780221763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今天,人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在各种思想碰撞下,如何面对竞争环境把握好人生的命运?如何为明天做好准备并实现人生成功?如何实现智慧地就业与从业?这些是每一个渴望人生幸福的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明天你拿什么去竞争》在观念反思中,引导人们在唤醒自己智慧心灵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树立起“智慧人生”的成功观念。书中提出了把握人生命运的~颗“童心”、两手“准备”、三项“智慧”、四个“习惯”、五大“修炼”、六种“能力”。他还倡导,用成长力面对岗位成材、用文化力打造个性品牌,用生命力实现未来梦想等理念。《明天你拿什么去竞争》对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及智慧型员工的培养,提出了创新思路和方法,是一本适宜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共同阅读的书,也是适宜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阅读的一本书。
作者简介姚鸿昌,平民教育专家、高级工程师,从事无线电通讯广播专业技术工作及平民教育工作三十多年。应邀在全国总工会组织的中国职工学习论坛、全国和谐家庭大讲堂、学习型中国世纪成功论坛和燕赵大讲堂、全国妇联和谐家庭大讲堂、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镇江市民文化大讲堂、苏州市民文化大讲堂、国际青年道德论坛、学习型中国世纪成功论坛等发表多次精彩演讲。曾作为嘉宾参与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署、团中央召开的网瘾问题专家研讨会,他热心企业干部员工培训,关注下岗职工和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由于其演讲的课题和内容既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又生动地贴近大家的实际生活,因而备受广大市民、企业员工、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和广大孩子们的欢迎。
郭文玲,从教三十六年,在担任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和教导主任期间,为人师表,以德育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全国、省、市多项优异成绩,成为的优秀的素质孝教师。
作为素质教育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她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用“三爱”激励的理念,坚持以诚挚的“爱心”塑造人格,痴迷的“爱好”锻炼能力,勤奋的“爱学”养成好习惯的思想培育人才,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1乍中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她认为人生智慧是唤醒心力成长的导航,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把传统被动的教育观转变为新型的服务观。
编辑推荐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三爱”
“爱心”是成人者之“慧”,“爱好”是成才者之“神”,“爱学”是成就者之“师”。
集思广益,智慧整合
用诚挚的爱心塑人格魅力,用痴迷的爱好提升多元能力,用勤奋的爱学养成良好习性。
实现和谐需要以人为本,身心和谐需要“三多”、“三少”
一是多些宽容中的接纳,少些狭隘中的拒绝;二是多赏识中的发现,少些审视中的挑剔;三是多些关爱中的付出,少些敌对中的伤害。
活出人生精彩的智慧
活在最佳状态——和谐、和睦、和顺
和谐的生存状态、和睦的人际关系、和顺的事业目标
活出自己的智慧——爱心、爱好、爱学
爱心是成人者之慧、爱好是成才者之神、爱学是成就者之师
活得快乐幸福——乐学、乐思、乐行
乐学来源于唤醒童心、乐思来源于懂得智学、乐行来源于主动成长
“失谐家庭”正在关系尴尬中生产着“问题孩子”和“问题家长”
“和谐家庭”却能在激励全家人共同成长中造就出时代智慧人
失谐家庭的问题是:亲子关系为中心,夫妻关系作陪衬,敬老爱幼重物质满足,放弃心灵成长,家庭关系出现错位。和谐家庭的智慧是:夫妻和睦为中心,尊老爱幼为伦理,平等沟通为心灵智慧,融入时代环境为方向。
目录
第一章 人生思考:你对明天有把握吗
第二章 观念碰撞:我的未来谁作主
第三章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育人生
第四章 人才智慧: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第五章 赢在明天:我拿什么去竞争
第六章 企业智慧:为提升员工竞争力服务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前不久,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学习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我应邀出席论坛并以《职工素质教育的创新思路和方法》为题作了演讲。会后互动交流时,一位朋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时代发展面前,企业职工素质亟待提高,我们下了很大力量去抓培训,但效果并不理想;企业的优秀员工很难培养,一旦培养出来又很难留住。有什么好办法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好务呢?”
一位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打工妹”在一个公司打工时,工作积极主动,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她平时抓紧时间学习,很快掌握了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和营销运作知识,工作业绩十分显著。她与大家相处和谐,谁有困难都热心帮助,大家都非常喜欢她。有人问她“你哪儿来那么大干劲和热心?”她i兑:“我妈妈告诉我,进了企业,企业就是你的家,同事就是你的兄弟姐妹,要像干家里事一样干好工作,要像待家里人一样待好同事。”
很快,她被提升为部门经理。她把自己的经验和人脉关系介绍给她的部下,帮助大家创造梦想,完成越来越多的业绩。然而在收益分配时,由于她把精力全用到帮助别人创造更好的业绩上,结果许多人的收入都超过了她。领导问她是不是觉得吃亏,她说:“我的妈妈为我们做了那么多奉献,却从来没觉得吃亏。今天我是在帮助我的兄弟姐妹成长呢,我要像妈妈待我们一样善待我的兄弟姐妹。”
几年后,她成了企业总裁,请了许多文化智慧顾问,为员工的心灵成长提供服务。同时,她还邀请员工的家属来到企业交流互动,让他们一起做企业的主人。员工们都说:“跟着她干,就像跟着妈妈干,企业真得像个家,我们可以在这里编织成功梦想。有家的感觉真好,有梦的日子真甜”。
文摘她特别强调,儿童是在“工作”中成长的。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全面发展。儿童身心发展必须通过“玩工作”而不是“玩游戏”来完成的。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他们要求独立工作,拒绝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他们在工作中非常投入,专心致志;他们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一遍重复进行。这种对工作乐此不疲的精神和专注对孩子成长显然非常有益。
但是相当多的家长却误以为孩子小时候就是玩游戏,却限制儿童主动参与“工作”。家长们可以花巨资为孩子买遥控汽车,让孩子在汽车撞爷爷奶奶的游戏过程中取乐,让孩子在玩与真实生活差距巨大的变形金刚中游戏人生,却在孩子主动拿脏手过来帮助妈妈揉面做饭,或是与爸爸一起搞革新时对孩子拒绝和限制。理由是怕孩子碰着、烫着,嫌孩子影响大人干活。
今天已经长大成人的人,凡是能把工作作为一种享受,为了享受好工作而不断学习的人,一般是小时候被唤醒了工作情趣的人。而一个在小时候只是经历了玩游戏,却没有“工作”过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工作看成一种苦役,要是够吃够花,才不去干活呢。遗憾的是,今天的家长们有不少人可以花大笔钱为孩子买娱乐性玩具,却不让孩子干一点儿工作,一个除了学习功课,什么事都被限制参加的孩子长大了不会是主动愿意学习,能享受到工作快乐的人。我们的家长正用爱的伤害,把孩子培养成终生痛苦学习,终生痛苦工作的人。看到今天一些孩子们陷入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的情景,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对早期家庭教育的反思吗?
教育其实并不仅仅是把人培养成“工具”去依附社会物质需要而工作,教育更应当是帮助人的心灵成长。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是以人的精神发展,以人的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宗旨。遗憾的是,忽视全面素质培养的应试教育过程使相当多的孩子错过了升华智慧的一个个敏感期(最佳期)。正道无门,必走邪道,一些孩子正是在智慧素质被压抑发展中选择了防御机制。显然,不推进素质教育,不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多元智能发展空间,不仅“网瘾问题”很难解决,还会造就更多的网瘾、麻瘾、烟瘾、毒瘾,这才是最可怕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