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最爱读的中华古训

分类: 图书,语言文字,汉语,汉语词汇(训诂学),古代词汇,
品牌: 王少毅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页码:24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211750X/9787802117501
·条形码:978780211750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青少年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在一座深山里,竹子的根深深地扎进了青山中,且有漫延之势。有一天,青山见竹子这么卖力。便轻蔑地说:“哼,我这么犬,就算你用尽全力,还是覆盖不了我,你这傻东西”竹子说:“青山啊青山,做人一样要谦虚,骄傲可不行哟,”青山说:“蹿.骄傲又怎样,总之你肯定覆盖不了我,你别再花心思了,”竹根说:“既然你不相信,你就瞧着吧,我会叫我的朋友们来帮我,帮我一起覆盖整座山,”后来竹子越来越多,连路也盖住了,从此就没人去了,竹子终于把整座山都覆盖了竹子对青山说:“怎么样?我要送你一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听到这句话,青山知道自己错了,感谢竹子送给他的这句话。
编辑推荐作文一直是很多学生心中难以逾越的难关, “写作文从读故事开始”丛书将读故事与写作文两种元素结合在一起,为那些把作文视为“拦路虎”的学生带来了提高成绩的保证。《优等生最爱读的中华古训》从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了: 无从下手,资料匮乏问题 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问题 思路狭窄,千篇-律问题 内容肤浅,想象单调问题
“写作文从读故事开始”丛书收集了成千上万则故事,这些故事既生动又具有典型性,会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味到人生的真谛、成功的智慧。为了方便学生写作,我们在每篇故事中都标明了“适用作文主题”这一栏目,学生在写作时涉及到的命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相应的素材。另外,我们在每一篇故事结尾处还增加了“沉思录”、“学习金手指”、“写作小技巧”、“高考作文链接”、“没事偷着乐”、“生活一点通”、“万事由来”、“越玩越聪明”等小板块,将知识性、实用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解决了学生实际难题。
提高阅读兴趣,丰富写作素材;阅读,让写作变得简单;故事,让作文赢得高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做人:礼之用,和为贵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礼之用,和为贵
言而有信
言必信,行必果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
人恩于我不可忘
善者,吾善之
与人善言
一念之非即遏之
心底无私天地宽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力能胜贫,谨能胜祸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
大行不顾细谨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既往不咎
不责人小过
人皆可以为尧舜
趣味测试
第二章 社交:人之相识,贵在相知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
一士固难求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益者三友
君子成人之美
敬人者,人恒敬之
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
投桃报李
克己复礼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
忠言逆耳利于行
相逢一笑泯恩仇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君子之交淡如水
趣味测试
第三章 修养:信义行于君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德者,才之主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舍生取义
信义行于君子
见义不为,无勇也
富贵不能淫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但使忠贞在,甘从玉石焚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出淤泥而不染
达则兼济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诚者天之道
君子约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非淡泊无以明志
宠辱不惊
满招损,谦受益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不学桃李花,乱向春风落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趣味测试
第四章 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大才非学不成
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读书破万卷
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厌
学不可以已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趣味测试
第五章 智慧:世事洞明皆学问
自知者明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至察无徒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小不忍,则乱大谋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刚强,终不胜柔弱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三思而后行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趣味测试
第六章 立志:自古男儿当自强
生当做人杰
自古男儿当自强
丈夫所志在经国
志当存高远
志士仁人
有志者事竟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小来思报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坚忍不拔之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
千磨万击还坚劲
咬定青山不放松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路漫漫其修远兮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出师未捷身先死
趣昧测试
第七章 成功: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直挂云帆济沧海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伏久者飞必高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业精于勤,荒于嬉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败事多因得志时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趣味测试
第八章 生活:无远虑,必有近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福莫福于少事
福兮祸之所伏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趣味测试
……[看更多目录]
序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是让学生变聪明的“终南捷径”。阅读可以增长见识,使我们变得聪明睿智:阅读可以让我们内心充实,直接在书中体验世间情感;阅读可以让我们变得谈吐不凡,提高自身修养:阅读也可以让写作变得容易起来,使我们体验“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对所有人来说,开卷都是有益的,尤其是正处在求知阶段、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阅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是让他们在考试写作中赢得高分的唯一技巧。
近年来,中考、高考的作文多为材料作文或社会热点话题作文,如果学生平时多注意积累相关素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在遇到这类作文时,就不会心急如焚、无从下手了。例如2004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目:选择下面所列的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如果学生平时不通过大量阅读来关注这些现实中的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那么在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时就会无所适从,直接影响到作文分数。又如2008年北京市高考作文是给材料作文,是讨论关于“杯子是否装满”的一篇哲理故事。而我社在2007年出版的本套丛书中早已收录了此故事,其中还增加了故事分析一栏,如果学生高考之前读过此书,那么在考场上见到这个题目时,立刻就会增加写作的信心。
此外,我们也曾走访过历届各省的一些高考状元和满分作文的学生,希望从他们那里有所借鉴。这些学生普遍认为课外阅读对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帮助。真正成为高考“状元”的人,可不是书呆子,他们通过大量阅读跟写作有关的故事,翻阅与阅读有关的报纸、杂志,写出来的文章妙趣横生,同时也轻而易举在考场上赢得高分。
其实,每个学生只要用心都可以做得到,把平时积累的故事、哲理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语言表达自然如行云流水,而且还包含着深刻的思想。
文摘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曦之间,便就读讽诵。他苦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 '找着自己的乐趣。
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白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立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二十三岁的范伸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数干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日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儿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入nq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
大中祥符七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毫州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唯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考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