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合金小团簇的结构和稳定性(黑龙江大学学术文库)

分类: 图书,科学与自然,化学,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
品牌: 刘凤丽
基本信息·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14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811290837
·条形码:978781129083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黑龙江大学学术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二元合金小团簇的结构和稳定性》在分子轨道从头算框架下.采用Hartree-Foc k(HF)、二阶微扰论(MP2)、耦合簇(CCSD(T))和密度泛函(DFT)B3LYP理论等方法以及相对论和非相对论的有效核实赝势模型(ECP),对贵金属Cu、Ag和A u与金属A I、T l二元合金小团簇(M.×).(M=Cu,Ag,Au;×=AI,Tl;n=1,2)和Ag.X(n=1-6;X=AI,TI)的结构和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刘凤丽,1968年7月出生,黑龙江省富锦市人,黑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系,2004年获得哈尔滨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取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硕士期间从事非线性下反铁磁薄膜的磁光性质研究工作,博士期间从事混合团簇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童2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检索。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团簇的基本知识
1.1.1 团簇的定义
1.1.2 团簇的分类及形状
1.1.3 团簇的主要性质
1.1.4 团簇的理论模型
1.1.5 团簇研究的意义
1.2 团簇物理研究进展
1.3 分子结构与势能函数
1.4 本书研究背景
第2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2.1 量子化学理论基础
2.1.1 分子体系的Schrodinger方程
2.1.2 近似理论
2.1.3 变分原理
2.1.4 基函数
2.2 电子相关问题
2.2.1 电子相关的物理图象
2.2.2 电子相关能
2.2.3 微扰理论方法
2.2.4 组态相互作用
2.2.5 耦合簇方法
2.2.6 密度泛函理论
2.3 赝势方法
第3章 Mx(M=cu,Ag,Au;x=A1,Ga,In,T1)分子结构与势能函数
3.1 双原子分子MX(M=Cu,Ag,Au;x=Al,Ga,In,T1)的结构和稳定性
3.1.1 所用的计算方法和基组
3.1.2 MX(M=Au,Ag,Cu;X=Al,Ga,In,rI'1)分子的结构和稳定性
3.1.3 电子相关效应和相对论效应
3.2 双原子分子的势能函数及其性质
3.2.1 双原子分子势能函数的性质
3.2.2 双原子分子势能函数形式
3.3 Mx(M=Au,Ag,Cu;x=Al,Ga,In,T1)分子的势能函数和光谱数据
3.3.1 Mx(M=Au,Ag,cu;x=Al,Ga,In,11)分子的电子状态与离解极限
3.3.2 Mx(M=Au,Ag,Cu;x=Al,Ga,In,Tl)分子的分析势能函数、力常数和光谱数据
第4章 M2x2(M=Cu,Ag,Au;x=Al,T1)二元合金小I簇的研究
4.1 M2Al2(M=cu,Ag,Au)二元合金小团簇的
4.1.1 研究M2Al2(M=cu,Ag,Au)团簇采用的计算方法和基组
4.1.2 M2A12(M=cu,Ag,Au)团簇的几何构型和稳定性
4.1.3 电子相关效应和相对论效应
4.2 M2Tl2(M=cu,Ag,Au)二元合金小团簇的研究
4.2.1 M2n2(M=Cu,Ag,Au)团簇采用的计算方法和基组
4.2.2 M2TL2(M=cu,Ag,Au)团簇的几何构型和稳定性
4.2.3 电子相关效应
第5章 Ag.X(x=Al,Tl;n=1~6)二元合金小团簇的密度泛函研究
5.1 AgAl(n=1~6)二元合金小团簇的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5.1.1 研究AgAl(n=l~6)团簇采用的计算方法和基组
5.1.2 AgAl(n=1~6)团簇的平衡几何结构
5.1.3 AgAl(n=1~6)团簇的稳定性
5.1.4 AgAl(n=l~6)团簇的电离势
5.1.5 AgA1(n=1~6)团簇的电子亲和能
5.1.6 AgAl(n=1~6)团簇的能级分布
5.1.7 AgAl(n=l~6)团簇的自然布居分析
5.2 AgTl(n=1~6)二元合金小团簇的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5.2.1 研究AgTL1(n=1~6)团簇采用的计算方法和基组
5.2.2 AgTl(n=1~6)团簇的平衡几何结构
5.2.3 AgTJ(n=1~6)团簇的稳定性
5.2.4 AgT1(n=1~6)团簇的电离势
5.2.5 AgTL(n=1~6)团簇的电子亲和能
5.2.6 AgT1(n=1~6)团簇的能级分布
5.2.7 AgTl(n=1~6)团簇的自然布居分析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团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中,研究团簇的形成、结构和性质及其演变过程,不仅可以在原子分子物理与凝聚态物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且将促进理论物理、计算物理和量子力学的发展。1956年Becker等人用超声喷注法获得团簇,但直到70年代初团簇研究仍然处于零星分散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团簇物理的形成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两个里程碑式的发现:1984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Knight等人发现了超声膨胀产生的碱金属钠团簇,并且发现该团簇具有电子壳层结构的幻数特征;1985年英国科学家Kroto等人在激光蒸发和脉冲分子束系统上首次发现c,引起科学界的轰动,获得了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团簇科学进一步发展,并与纳米科学技术和一些新兴学科相互融合和渗透。混合/掺杂团簇,特别是含贵金属元素cu、Ag和Au的合金小团簇,在发光、光敏和非线性光学材料等现代材料的探索和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含贵金属cu、Ag和Au与ⅢA族元素Al、Tl的二元合金小团簇的研究很少,仅有零星的实验报道,一些体系甚至还是空白。因此,从理论上研究此类团簇的几何构型、稳定性、电子特性以及电子相关效应和相对论效应对该团簇的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等,对于认识这些效应对分子成键作用的规律,进一步发展在这类团簇中,弱相互作用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意义。
文摘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