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中国企业文化品牌丛书)

分类: 图书,文化,文化专题研究,商业企业文化,
品牌: 王超逸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30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1787549/9787501787548
·条形码:978750178754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企业文化品牌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主要内容分为:第一编 软实力管理;第二编 文化力与文化安全;第三编 中国文化的馈赠与拿来。我个人认为,我们人民不但奉行“拿来主义”,而且也奉行“送去主义”。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我的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
作者简介王超逸,著名企业文化专家、管理学家、国联鼎盛(北京)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中国文化研究会企业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于2001年率先提出了“实施国家企业文化安全战略”、“构筑国家企业文化安全防御体系”、“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等一系列原创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新观点、新视角。被誉为“中国‘软实力’和‘企业文化安全’研究第一人”。
20世纪90年代初,到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学习考察东亚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探讨东方式企业文化建设模式,致力于企业文化的中国化、本土化以及可操作性。
主要著作有《企业文化教程》《国学与企业文化管理》《当代企业文化与知识管理教程》《比较企业文化学原理教程》《现代礼仪教程》《中外企业文化理念大全》《竞争大未来——21世纪企业文化制胜战略》《中国卓越企业文化实战与人力资源开发》《对国际品牌战略的比较考察》《中国近代商史的一面镜子》等,参与编著《中国企业文化年鉴》。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曾为近百家中外现代企业集团提供咨询服务。主要研究方向:软实力与企业文化力,企业文化的科学策划与设计。
媒体推荐什么是软力量?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
——(美)约瑟夫·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国学大师、社会活动家梁漱溟
我们要超越各种狭隘的限制我们思维的结构,但是要对这些结构给予充分的认识。可以这样说,儒家为己之学的发展,就是怎么样把限制我们思维的力量转化为使我们能够发展的资源。
——文化学家杜维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 “不相害”、 “不相悖”则是“和”,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哲学家汤一介
文化从何而来?由人化文;文化是做什么的?以文化人。了解当代中国文化,就是了解当代的中国人。
——文化学家孙家正
在可见的将来,不会有普世的文明,有的只是一个包含不同文明的世界,而其中的每一个文明都得学习与其他文明共存。
——(美)塞缪尔·亨廷顿
编辑推荐《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作者王超逸,著名企业文化专家、管理学家、国联鼎盛(北京)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中国文化研究会企业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于2001年率先提出了“实施国家企业文化安全战略”、“构筑国家企业文化安全防御体系”、“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等一系列原创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新观点、新视角。被誉为“中国‘软实力’和‘企业文化安全’研究第一人”。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编 软实力管理
第一章 软实力的定义
第一节 软实力的中译探析
第二节 汉语视野中的软实力
第三节 软实力的定义
第二章 国家软实力
第一节 国家软实力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家软实力的要素
第三章 区域软实力
第一节 区域软实力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区域软实力的要素
第四章 企业软实力
第一节 企业软实力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企业软实力的要素
第五章 个人软实力
第一节 个人软实力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个人软实力的要素
第六章 软实力的类别
第一节 承受力
第二节 说服力
第三节 意志力
第四节 奋搏力
第五节 竞争力
第六节 自信力
第七节 容忍力
第八节 展示力
第九节 学习力
第十节 执行力
第十一节 亲和力
第十二节 诚信力
第十三节 创造力
第十四节 永恒力
第十五节 激励力
第七章 软实力的作用方式
第八章 软实力的提升途径
第九章 软实力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二编 文化力与文化安全
第十章 文化力及文化安全理论基本问题
第一节 文化及其意义
第二节 国家文化安全
第十一章 全球化: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全球文化格局:超级大国主宰模式及其危害
第四节 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
第十二章 文化产业:国家软实力的支撑点
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软实力
第三节 发展文化产业与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
第十三章 意识形态:软国家机器
第一节 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
第二节 宗教意识形态的特殊复杂性
第三节 认真吸取原苏联的历史教训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安全的基本形势:矛盾与斗争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激烈竞争
第二节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竞争
第三节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斗争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安全的基本任务:维护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
第一节 维护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
第二节 维护中华文明的主体性
第三节 维护先进文化的主体性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安全的基本战略:物质、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一节 物质、政治、精神文明是文化安全的基础
第二节 发展文化事业
第三节 推进文化市场发展
第四节 努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第五节 增强知识分子维护文化安全的责任感
第六节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文化安全
第三编 中国文化的馈赠与拿来
第十七章 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对世界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及影响
第二节 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影响
第三节 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第四节 中国文化在俄国的传播及影响
第十八章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受容与排拒
第一节 夷夏之辨
第二节 儒佛之争
第三节 明清禁教与西学的早期输入
第四节 晚清的传统与西化之争
第五节 东西文化论战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十九章 外来文化输入中国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软实力”与“文化力”的概念一经出现,便广为流传,并衍生出“区域软实力”、“企业软实力”和“文化安全”等概念,也引发了对中国文化的再审视。
我一直密切关注着这方面的研究动向,并搜集了不少资料;然而当我读到王超逸先生主编的《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这部书稿时,便有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感觉——书中不仅有对古今中外有关资料的旁征博引,有对“软实力”、“文化力”的独到见解,还有源于自身实践的经典案例。
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约瑟夫·奈教授不久前又提出了“妙实力”(smartpower)的概念,即软实力与硬实力巧妙结合所产生的新的更具有威力的实力。这说明学界对软实力的研究正在深化。
希望本书作者锲而不舍,在软实力、文化力研究,尤其是在对中国文化的再审视上领军天下。
是为序。
文摘“软实力”(Soft Power)有多个中文译名。最早的中文出版物把“Soft Power”译为“软力量”。后来,更多的人采用“软实力”或者“软权力”的译法,也有一些人把它译为“软国力”或者“柔性国力”。关于“Soft Power”的中文翻译问题,本书认为需要客观、理性地分析它从提出到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延伸发展的过程。对此,本书作出如下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1.将约瑟夫·奈提出的“Soft Power”译为“软权力”更为准确。首先,约瑟夫·奈主要是就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影响别国的能力而言的,更强调“Soft Power”在国际关系和国家战略中的制衡力,译成“软权力”更忠实于他的本义和思想。其次,在已有的中文著述中,“Power”一般也被译为“权力”,这样更符合翻译的约定俗成原则和使用习惯。
奈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也将对软力量的探讨开始于力量的讨论。他认为,“英文字典上对力量的解释就是做事的能力。泛泛而言,力量意味着获得所期望结果的能力。字典上的另一种解释是,力量即通过影响他人的行为将事情办成的能力。具体而言,力量是对他人的行为施加影响以达到自己所期望结果的能力。但影响他人行为可有多种方式:威逼、利诱,或通过吸引和拉拢使对方想你所想。”①
这本书的译者试图淡化“权力”的性质和意思,用“力量”这个比较中性的词汇,但是实际上如果结合奈的强调国家的实力及吸引、制衡能力的观点和其国际关系的背景,那么其实翻译成“力量”并不合理,不能准确表达奈的观点。此外,奈反对将力量定义为“简单解释为所拥有的可影响结果的能力和资源”,认为仅仅将力量和产生力量的资源画等号时,会产生诸如“最好的投入并不一定能得到最好的产出”的悖论。这也可以从侧面佐证了我们关于将奈提出的“Soft Power”译为“软权力”的意见。
2.相较于“软权力”,中国人更倾向于用“软实力”,主要原因是“软权力”不符合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平衡、内敛,不事张扬的文化品性。在中国人的理解和文化中,“软权力”用“权力”一词,过于张扬,甚至有些极端。而“软实力”用的“实力”一词是中性词,不偏不倚,符合中国文化的“中庸”传统。
3.近年来,“软实力”在中国已不仅仅用于国际关系和国家博弈之中,而且广泛地用于区域软实力、企业软实力、个人软实力的讨论、解释和研究中,其范畴有了很大的拓展和延伸,仅仅用“软权力”已经无法概括这些新的主题和发展。
4.“软实力”与中国语言文化相结合已经产生
……[看更多书摘]
后记1.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时代主题的感应,并不是一群感觉特别迟钝的人,一如被压在磐石下面的野草,一遇春天的气息,就顽强地从岩隙中生长出来,迎接春天。
酝酿写作《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的远因是在2001年6月我在由《经济日报》与《企业文化》杂志社联合在北京航天城召开的“全国中青年学者企业文化论坛首届研讨会”上,我的发言的主旨是“实施国家企业文化安全战略”,“构筑国家企业文化安全防御体系”,“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当时会议的规模不大,不足30人,记得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国资委金思宇、清华大学的吴剑平、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的郭梓林、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的王成荣、经济日报社初志英、企业文化杂志社的王玉才、北方交通大学的黎群、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孟凡驰等朋友,我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会上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得到了大家的鼓励。我感到这一主题切中时代的脉搏,遂有扩充论文,形成一部著作的想法。但真要完成此课题,既需要做学术上的充分积累,还需要时代的进一步演化,将时代的主题更清晰地凸现出来,水落石出,在适度的视域内总结、概括、归纳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特征,才能给以理论上的全面总结。
2008年6月26-29日,以“企业文化软实力与教练技术应用——中西企业文化对话”为主题的高层研讨会在内蒙古岱海召开。德国著名管理学家、欧洲教练技术学院院长沃尔夫冈·施密茨博士作为西方专家被特邀参加,本人作为中方专家代表参加。主办单位给了我一个与西方著名专家学习、交流的难得机会,我获得了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至今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成为位列美、日、德之后的殿军。那么,中国逼近和超越德国的水平和实力应是最现实的预期,那么两国在某一领域的比较也更有现实意义。会议上,施密茨博士友好但不无遗憾地说,王先生说的现在德国经济和企业像天堂一样。我也不无遗憾地感到施密茨博士对中国大陆经济和企业的现状、优劣也缺乏总体的、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尽管我们的对话没有预期的那么深入,也正说明了这次对话沟通的及时、必要——这成为我组织设计完成这部著作的近因。从2001年到2008年,一晃就是7年,我也被无情岁月送过了不惑之年的门槛。
2.一个人的发展总割不断自己的历史。这样一个重大而鲜明的主题从初步思考到渐次清晰,到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犹如在一块巨石中雕塑,从选毛坯、孕创意、成主题到形神兼备的呈献给世人,其实是一个很久的过程。
大学时代、青年时代实在是一个人太重要的事业始点或说软实力的孕育点。我每每回忆自己的学术道路,总是感恩于恩师鲁军、李中华诸先生于1984年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主干,联合海内外学界硕儒登高一呼,创立了中国文化书院的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