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与名家品读

分类: 图书,文学(旧类),名家作品及研究,中国现当代,鲁迅,作品,
品牌: 鲁迅
基本信息·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页码:14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37941877
·条形码:978753794187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本散文集。本书为鲁迅于1926年所作回忆性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6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骗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清算猫的罪行。
《二十四孝图》——鲁迅从自己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无常》——鲁迅在文章中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群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非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五猖会》——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怜,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层》——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层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这篇文章揭示了那些人巫医不分、故型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本质。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他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时期的鲁迅饱受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的母亲鲁瑞,是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9年,鲁迅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入仙台医学专业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他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6年,鲁迅弃医从文,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1912年初,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与李大钊、陈独秀等许多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
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已》《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他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他回到厦门大学任教授。1928年,他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
丛书主编简介:
肖复兴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著名的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早恋》《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青春回旋曲》.报告文学《和当代中学生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近著有《音乐笔记》《音乐的隔膜》《聆听与吟唱》《浪漫的丧失《纸的生命》《遥远的含蓄》等。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
编辑推荐中外名著优秀畅销图书
丛书亮点:
新理念
与名家一起品读名著,由名家全程陪读,对精彩情节、重点段落、经典对白、典型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给予详细批注,对要点篇章、关键语段、疑难字词进行深度分析,让学生在轻松惬意的气氛下汲取名著营养,提高人文素质。
独创性
原文旁添加批注,便于读者理解与学习,真正达到读得快、记得深,读、思、用相结合的目的。有梯度的栏目设置,最大程度地开发潜能。
权威性
语文新课标指定必读中外名著;
由著名作家肖复兴主编、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纪连海推荐。
超值性
每本定价均为超值价9.9元,9.9元不仅萃取了名著原文精华,还包含了著名专家全程品读。真正实现让所有学生都读得起名著。
名家提炼,精髓透视,经典批注,阅读快,记忆深。
纪连海,CCTV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师。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1998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首届历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班结业.
2005年7月一2007年8月曾经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且主讲《正说和砷》《正说刘墉》《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等56讲:2006年5月一2007年8月曾经先后在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栏目主讲《(孝庄秘史大揭秘》《解秘(康熙王朝)》《解秘(雍正王朝》《指点乾隆王朝》《话说汉武大帝》等105讲。
2006年以来.还曾经先后出版了《历史上的和坤》《历史上的多尔衮》《历史上的刘墉》《历史上的纪晓岚》《说孝庄》《说康熙》《说雍正》《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纪连海品读康乾名臣》等著作。
目录
序
小引
狗·猫·鼠
二十四孝图
无常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层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呐喊
风波
狂人日记
药
孔乙已
头发的故事
阿Q正传
……[看更多目录]
序言书一直是人类的朋友--不过,这位朋友与我们每个人的交情都不大一样。也许是泛泛之交,或者是心心相惜的难求知音。这其中的原因就太多了,正所谓书海无涯,许多人往往望洋兴叹。时至今日,我个人对书的认识也不外乎“书非借不能读”之类的。
不过,一说到读书,我就很容易想起我的童年。
童年时代,没有什么书可读--我经历过完完整整的十年“文革”--那个时候根本无暇顾及学习,更不用说读什么中外名著了。好不容易“文革”结束了,才意识到这事儿的重要性,于是乎马上开始恶补,其内容却是最为简单、最为普通的基本文化知识。上了大学,才真正意识到了知识海洋的宽广、博大、精深,于是乎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什么书都读,什么书都看,什么书都买--买不起的就抄!由于时间紧迫,对于我所读的、所看的、所买的、所抄的所有的书都来不及进行深入的思考,落得个“博闻强记属第一”的称号,却没有从这些书中感悟出什么。这固然遗憾,但总算把该读的历史书基本上都读过了。
说实话,大家能够认识我这么个其貌不扬的人,也多亏我当初一直坚持不懈地读书。正因为如此,我才真正地感觉到读书的重要。
说到读书的重要,我觉得,这古今中外的名人对此的论述,可比我说得精彩多了。
比如在一千年前的中国,有位叫做赵恒的皇帝,曾经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诗中说到了读书的益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妾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话虽然俗了点,但却是大实话。
文摘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问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问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日“龙舌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