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大夏书系·教育讲演录)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大夏书系·教育讲演录)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教育,教师与学生,
  品牌: 刘良华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6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1760817/9787561760819

·条形码:978756176081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夏书系·教育讲演录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讲述一个好的教师,他在学生的心中的影响,当然首先是看得见的专业智慧,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价格魅力,这是两个最重要的部分。教师的人格,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如果我们教师自己是跪着教书,会一些后果:第一,我们的学生可能跟你一起跪着:第二,可能学生坐着,你跪着,你在你的学生心目中可能是一个残疾人,精神不健全的人。有一些教师很骄傲,说:“我们学校培养出了三个北京大学的学生,我们学校培养了两个清华大学的学生。”你以为那是你教出来的?那是他自己学出来的,倒是学校里有三个孩子后来进监狱了,那有可能是你教出来的。我觉得,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让这个班里面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活力。让学生能够奔腾,但是,他听课的时候能够暂时安静。

作者简介刘良华,男,1968年1月出生,湖北洪湖人。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方法”。近年来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倡导“教育叙事研究”和“身体教育学”和“教育现象学”。

出版专著:《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有效教学论》(与高慎英合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教师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5部,发表文章50余篇。

目录

导言:“最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

第一讲: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

吃透教材

补充教材

更新教材

第二讲: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传道

授业

解惑

第三讲: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

民主管理

管理技巧

教师威信

第四讲: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

主动精神

乐观心态

第五讲:怎样通过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学习

教师行动

生活情趣

教师发表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在导言中,我讲的是“什么样的老师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我提出了十种教师的形象,从这里面大体上可以看得出来,好教师的要素主要有两点:第一,专业智慧。第二,不只是有专业智慧,还要有人格魅力。一个好的老师,他在学生心中的影响,首先是看得见的专业智慧,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人格魅力。这是两个最重要的部分。我讲这个主题,是从“什么样的老师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个地方出发。我希望老师们能够从这个地方介入对专业智慧的关注,对人格魅力的关注,最后,我会专门谈如何通过行动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我首先讲教师的第一种专业智慧,我称之为“课程智慧”。一个好的老师,他之所以受学生欢迎,是因为他有课程智慧。什么叫作课程智慧?这是说,这个老师上课的时候,他讲的知识比较丰富。这个丰富不是杂多、杂乱,而是这些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不是贫乏、简单。做老师的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拿到教材之后,你如何处理教材?

我提供三条建议。第一条建议是“吃透教材”;第二条建议是“补充教材”;第三条建议是“更新教材”。

吃透教材

一般的老师不敢改变教材。现在情况稍微好一点,教师变得勇敢一点点了。一般的老师是不敢自由处理教材的。为什么?因为要“考教材”。现在提出一种说法:“不是考教材,而是考标准。”可是实际上,大量的考试还是在考教材。做老师的人往往有一个信念:我教的这个内容就是要考的。教什么,考什么,我们一般都是这样想问题的。这使老师们不太敢去变动课本,去改变教材。一个好老师,必须越过这道坎儿。无论什么课本,拿到手里之后,必须改变。

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使很多老师不得不考虑。海南的蒋老师曾跟我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我们都知道要改变教材,在农村,有一种老师也在改变教材,但是,他改得很危险。怎么危险呢?他根本不按照教材内容上课。为什么不按照教材内容上课呢?因为教材很多内容他也不懂。这不是败坏我们农村教师的形象。在没有深切领会教材的基本的结构和意义之前,就按照自己的方式随意地选择比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学习,这是危险的。”

因此,改变教材有一个前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改变是正当的、有意义的。如果是随意调整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没有意义的、比较简单的内容去学习,这样的改变还不如不改变。由此我们得出一条最基本的结论:先吃透教材,然后再超越教材。不可以连自己现有的教材都没有弄明白,就想抛弃教材,另

……[看更多书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