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网络
分享
 
 
 

大城北京(林语堂文集)(Imperial Peking: Seven Centuries of China)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大城北京(林语堂文集)(Imperial Peking: Seven Centuries of China)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历史,中国史,地方史志,
  品牌: 林语堂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132538X/9787561325384

·条形码:978756132538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大众读者

·丛书名:林语堂文集

·外文书名:Imperial Peking: Seven Centuries of China

·图书品牌:林语堂文集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大城北京》的作者林语堂旅居美欧数十年,用多部传世经典专著,向西方介绍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本书同大师同类专著一样,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重新演绎了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郛、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城市名片也尽收其中。而这些,再尽可能的辅之以大量珍贵的老北京照片和地图,更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大师又一名作。全方位再现原味北京的大师经典,贴心体会北京精神的大成之作!最真实准确的纪实性、最引人入胜的可读性、最高的艺术品位、最强的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并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76年在香港逝世。

媒体推荐奥运年代重新发现中华帝都的经典著作,全球读者亲近中国文化的最强选择!

作为一部荟萃北京700年文化精髓的城市传记,沿着大师的笔触回溯,我们将会发现:历史并不遥远、先人并不陌生、城市也有灵魂!

编辑推荐《大城北京》北京宏阔的空间为诸色人等提供无穷无尽的机会,在“人”与“城”之间建构出各种想像的、真实的关联。林语堂英文撰写的这本关于“北京”的大书,对英语读者而言,是美伦美奂的日用类书,是来自异邦异城的文化百科全书,是对北京城美化、雅化的跨文化翻译。

林语堂曾自诩“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并以“自我矛盾为乐”,实际上,这个“一团矛盾”的人绝不乏寻找和营造和谐的途径。他甚至不排斥幻象,认为“人生少不了幻像。幻像使人生变得可以忍受。把世界剥夺了幻像,我们就失去生存的目标”。他所描写的北平,是海纳百川式的大写的北京城,尽管他一再声称没有人能了解整个的北平。他为西方民众撰写的图文并茂的《大城北京》,并不是人类学意义上提供原始知识与风俗给强势的殖民者的本土信息,而是一个在西方文化他者面前,自得其乐、不无自恋色彩的自我美化与自我展示(或炫示),这是对东方式快感及其快感原则的精彩表演。这北京城甚至是“世界性的”,

不问是中国人,日本人,或是欧洲人,──只要他在北平住上一年以后,便不愿再到别的中国城市去住了。因为北平真可以说是世界上宝石城之一。除了巴黎和(传说中的)维也纳,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像北平一样的近于思想,注意自然,文化,娇媚,和生活的方法。

如果说老舍的北平在悠扬的市声、平静安闲的说话腔调里,隐隐传出现代时期新、旧冲撞的风雷,那么林语堂则将新与旧、雅与俗、皇族与贫民、摩登女郎与满洲贵妇、新式洋车与骡马大车之间的二元对立,大而化之于宏伟宽厚的北京城。因为林语堂眼中的北平“容纳古时和近代”,“包容新旧两派”,而最关键的是,北平本身“不曾改变它自己的面目”。换言之,林语堂凝练出一个不受时间与历史侵蚀的北京城,无论有何种冲突抵牾,北平仍是北平,容纳万事万物,而其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

专业书评林语堂:超越时间/历史的普遍主义田园都市

作为小说家、散文家、哲人、语言学家和“世界公民”,林语堂虽然也象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一样,摆荡于都市与乡村之间,但他既没有纯然以乡村美学或田园诗学为起点或归宿,从而批判现代都市与工业文明的罪恶与堕落,也没有刻意经营深厚、独特的都市文学。一如他笔下的“快活天才”苏东坡,林语堂恣意驰骋于乡村与都市之间,天马行空,自得其乐。具体到林语堂笔下的北京形象,那是一个“田园都市”,一个“文化之城”与“象征之城”,一个“理想的城市”,甚至是赫然立于古今、中外的“世界城市”。林氏构造的北京形象,正可视为他本人文化普遍主义或普遍主义式“文化翻译”的具体产物。

在《京华烟云》完稿以前,林语堂1937年8月15日曾在《纽约时报》发表短文,向美国读者言传虽然沦陷于日人之手,却仍旧迷人的北平,我们不妨将此文与《京华烟云》相对照。林语堂精练笔墨下的北平,“像一个国王的梦境”,像“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是贫富共居的地方”,“是采购者的天堂”,有“旧的色素和新的色素”,……而最重要的是,“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或者一如他在《京华烟云》中刻意突显的,北京城是田园与都市的合体:

在北京,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却同时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内,城市生活极高度之舒适与园林生活之美,融合为一体,保存而未失,犹如在有理想的城市,头脑思想得到刺激,心灵情绪得到安静。……既富有人文的精神,又富有崇高华严的气质与家居生活的舒适。

无疑,这一“田园都市”既容纳自然的美景,慷慨的精神,和谐的人/物/事,却也不乏现代都市生活的舒适与便利。林氏眼中望去的北京,“山丘、树木、宫殿构成了一组迷人的景色,色彩之组合极为神奇!”

这是鸟瞰的视野中所呈现的自然景观与帝王气象的弥合,这是同时涵概传统与现代的全景式乌托邦,时间停滞或被超越,从而留下一种非历史的、普适意义的城市意象。

需要指出的是,林语堂在礼赞北京式的新旧和谐、古典与现代共处之时,却对上海式的摩登出言不“逊”。在《上海颂》(A Hymn to Shanghai)中,他开篇便道,

上海是可怕的,非常可怕。上海的可怕,在它那东西方的下流的奇怪混合,在它那浮面的虚饰,在它那赤裸裸而无遮盖的金钱崇拜,在它那空虚,平凡,与低级趣味。上海的可怕,在它那不自然的女人,非人的劳力,乏生气的报纸,没资本的银行,以及无国家观念的人。上海是可怕的,可怕在它的伟大或卑弱,可怕在它的畸形,邪恶与矫浮,可怕在它的欢乐与宴会,以及在它的眼泪,苦楚,与堕落,可怕在它那高耸在黄浦江畔的宏伟而不动摇的石砌大厦,以及靠着垃圾桶里的残余以苟延生命的贫民棚屋。 林语堂仍旧以简单化、定型化、甚至刻意丑化的手法,表达他本人对虚浮、畸形、异化之都市文化的否定。他甚至抵触那标志着“现代化之亮度”的闪烁的霓虹灯,以及凸显“现代性之高度”的摩天大楼、“那高耸在黄浦江畔的宏伟而不可动摇的石砌大厦”。但实际上,林氏并不排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活内容与生活方式的改进,因为“思想上的排外,无论如何是不足为训的”,但他一直警醒东、西方文化畸形、怪异的组合,抵制肤浅、摩登的都市现代性,而将自己的“田园都市”理想建构在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如北京、巴黎和维也纳。

除此以外,林语堂也未忽略北京的“富强”之维。北京之“富强”,不仅见于林氏在《辉煌的北京》中刻意援引的马可•波罗的游记,他还在《迷人的北平》中将北平描画成一个富丽堂皇的“珠玉之城”,“一个人的眼睛从没有见过的宝石城”。

北京之“富强”还可见于“前现代”北京的辉煌与荣耀,那是北京“庄严的设计构想”,以及“雄伟”、“开阔”、“肃穆”的感觉。(宋伟杰)

目录

目录

第一篇老北京的精神

第二篇四季

第三篇城市

第四篇古老的辉煌

第五篇军阀、皇后和嫔妃

第六篇皇宫和御苑

第七篇形式研究:寺庙、佛塔和雕塑

第八篇线条研究:绘画和书法

第九篇民众生活

第十篇信仰和情趣

第十一篇北京的艺术

附录北京历史探故

Ⅰ明朝

Ⅱ元朝

Ⅲ金朝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文摘在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掌握中央政权之前,北京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性的都城之一。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巴黎和北京被人们公认为世界上两个最美的城市,有些人认为北京比巴黎更美。几乎所有到过北京的人都会渐渐喜欢上它。它的难以抵御的魅力恰如其难以理解和描绘的奥秘。事实上所有古老的大城市都像宽厚的老祖母,她们向孩子们展示出一个让人难以探寻净尽的大世界,孩子们只是高高兴兴地在她们慈爱的怀抱里成长。像北京这样的城市,人们每年都在对其增进了解。在巴黎生活了十年后,只有那些勇敢之士才会宣称他们已经了解了那个城市。北京也是如此。这是一个有待探寻的城市,决不是周游几日就能了解的。要真正了解它,非长住其中不可。民国初期,我见到许多来北京作十天半月游的欧洲人,结果却是决定在此定居。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个性。一位毫无个性的女士也可能很迷人,但一个城市却不同。所有古老的城市都是经历若干世纪成长演变的产物。它们饱经战争的创伤,蕴涵历史的积淀迹。它们是已逝的人们的梦想的见证。就像拿破仑和奥斯芒在巴黎留下了他们的痕迹,玛利亚·特利莎女王和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维也纳记载着他们的历史一样,永乐、乾隆皇帝也将他们的历史载入了北京城的史册。特别是乾隆,在六十年的和平、繁荣统治期内,重建、缮饰、美化了每一个历史性建筑物,使北京成为富丽堂皇的城市。

然而,一个城市绝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多少代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创造成就给这个城市留下宝贵遗产,并把自己的性格融于整个城市。朝代兴替,江山易主,可北京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如故。十六世纪,宦官们在文武百官头上布下一片恐怖气氛。宦官魏忠贤尤其嚣张,他将自己的画像悬挂于全国各地,迫使人们向其鞠躬示敬。他还出资修缮西山碧云寺,以使自己在北京留些痕迹,但同样是匆匆过客,与别人并无二致。城市永在,而他们的人生岁月转瞬即逝。可见任何城市都要比一时主宰它的人伟大。

有三个重要因素,结合起来便赋予了北京独有的个性:自然、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艺术体现于装饰北京的那些塔楼、宫殿;人们的生活方式、贫富状况、风俗习惯和节庆活动决定了城市生活是舒适、闲逸、富有朝气,还是充满了斤斤计较的,赚钱狂似的商贩们的喧嚣与粗俗。幸运的是北京的自然环境、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北京的魅力不仅体现于金碧辉煌的皇朝宫殿,还体现于宁静得

……[看更多书摘]

后记I:明朝

人们对于不同朝代中北京的规模及地理位置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那些具有历史意识的中国人对此项研究做了诸多的记载。第一,历代官方历史中总有一部分对其地理状况的记载,包括其大小,城墙的建造及一些宫门、城门的确切名称。第二,著有府志,或称作地方志。有关北京的著作,如一五九三年编撰、一八八五年修订的《顺天府志》,还有十四世纪编撰的《析津志》,该书甚至还绘出了街道名称和衙门的辖区。第三,审慎记载皇帝行止的各种《实录》,就内容而看狩猎、游园、球戏、杂技,包罗无遗。明代开国皇帝的《实录》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第四,在明代和蒙古时代,有一特殊的地理学著作,即由明代开国皇帝洪武敕命编辑的《北平图经志书》。最后,还有一种最流行的文学体裁,称作笔记。

笔记,就像名字所蕴涵的,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例如在夜晚听到的有意义的故事,或是在下午游逛时发现的一块半埋地下的石碑上所刻的古老题字,一段轶事后往往附上一首诗,对于游历古迹的描述则蕴涵着哲理。作者记下了它的真正价值,没必要去整理。一些人写当代的文学随笔,而另外一些人却写历史事件的启示,都十分注意材料的真实性。

所有这些有价值的关于北京的原始资料都在权威性的《日下旧闻考》中得到校勘(见第四章)。继《日下旧闻考》后还有另外两部资料。一部是顾云森写于一七五六年的《燕京记》,对历史事件和北京城命运的盛衰作了概述,一九三九年被发现,收入《燕都风土丛书》。另一部是由霍宣颍所著,收入《北京历史风土丛书》的一部专题著作,叫作《北京建制谈荟》,它多少体现了中国人对这一专题的最新观点。

为了在讨论、确定古都的位置中进行比较,很有必要准确地知道现今城市的大小。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在他的《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一书中进行了学术性、权威性的阐述。他几乎是一码一码地研究了城墙构造。最精确的测量是一八七四年由名叫MM•弗莱利斯和拉比德的两位法国海军军官完成的。当时他们是来北京观察金星的运行轨道的。按照他们的测量,内城周长为四十一点二六华里。(一华里相当于中国的一千八百尺,三华里相当于一点零七四英里)。这些测量结果曾在教皇使者阿尔封斯•比尔利•伐维尔写的《北京的历史描述》(《Peking,Histoire et Description》)中提及。该书是一八九七年在北堂、一九〇〇年在法国里尔由拉泽利斯特出版的。(伐维尔神父在一九〇〇年围攻北京时成为著名人物。由于业已形成的文化联系,他采用半法语来拼写北京Peking。)我在下面将拉比德测量所得数据与《明史》中《工部志》所载测量结果做一对比,条陈于下。《明史》中数据在《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二》第十二页上也有引述,它绘出了永乐皇帝时所建城市的情景,也就是现在内城的规模。

拉比德明史

南墙十一点六四华里七点二华里(一万二千九百五十九点四尺)

北墙十一点八一华里十二点四华里(二万二千三百二十四点五尺)

东墙九点二七华里九点九华里(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九点三尺)

西墙八点五四华里八点七华里(一万五千六百四十五点二尺)

东西墙之间及南北墙之间微小的长度差是由于城市西北角的轻微的曲度造成的。

除了南墙以外,测量数据都很接近准确值。用中国度量尺标注的南墙尺寸显然是印刷错误,一万二千应为二万二千,因为南北墙间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差距。这样的错误在汉字中很容易出现。在同一页,我找到了同样的错误,二十三应为三十二,指的是修建外城的嘉庆年。拉比德的测量结果被喜仁龙所接受,他也认为城市周长在四十一与四十二里之间。官方测量数据的不同,是由于以上提到的印刷错误,城市周长将为三十八点二华里。将南墙测量数据的印刷错误一万二千九百五十九尺改为二万二千九百五十九尺,使得它的长度几乎与北墙相同。

在《明史》中的同一段,标明了外墙的测量尺寸如下:

南墙:二万四千五百四十四点七尺。

东墙:一万八千一百五十一尺。

西墙:一万九千一百三十二尺。

总长为二十八华里。

内城墙高三十五点五英尺,堡垒高为五点八英尺,底基宽为六十二英尺,顶部为五十英尺。另外,外城墙的测量尺寸数据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它们的底基宽度为十尺,顶部为十四尺,底基数据显然应为二十尺。

明朝洪武开国皇帝推翻了蒙古政权时,在南京建立了他的首都。永乐皇帝当时为燕王,以北京为王府之地。他本无继承王位之念。洪武帝的太子既死,王位遂传给了洪武帝的孙子。这位年轻的建文皇帝怀疑其身为各地诸侯的五位叔叔,于是发起了一次削藩运动。永乐帝目睹了他的一位兄弟被俘并被流放,另一位自焚,第三位被褫夺权利,第四位被禁闭在大同。而他本人也在建文帝统治的第一年受到打击,战争又持续了三年。好几次他几乎被击败,一次险些丧命。一四〇二年他开始向南进攻,占领了南京。建文皇帝逃跑后,失踪了,民间流传说他已削发为僧了。永乐皇帝的统治与中国海军力量的鼎盛联系在一起。当时他建设了有二万精兵装备的战船,航行远至马达加斯加,并迫使印度尼西亚半岛向中国进贡。

一四〇六年六月,永乐四年,在北京重建宫殿、城墙的计划开始实施。在一四一七—一四二〇年间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重建工程。一四二一年一月一日新都宣告建成。昔日的元代城墙用泥垒成,用芦苇和稻草加固。用砖石建造城墙始于永乐年间。一四一九年永乐年间的史传陈述得不是很清楚,这个时期在南城也建造或扩建了二万七千英尺(十五华里)的城墙。如果这一点属实的话,那么南城的建造一定是始于永乐年间。

明英宗(公元一四三六—一四四九)以石料加固城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鲜为人知的。他通过增加军队劳役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而不是向百姓征收各种赋税或逼迫民众服劳役。这些城墙的坚固和壮美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他的努力。一四三九年,他维修和加固了城楼,又加了许多外围城楼,把木制的桥改换成石制的桥。他加深了护城河,河两岸建筑了砖石堤坝。在通向每个城门的桥下面,他设置了可以操纵的水门,这样使河水从西北角环城流入东南角。

嘉靖皇帝统治时期也有一项伟大的工程,那就是开始建筑现在的外城。前门南面地区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建筑区。有人认为这不公平,因为战时郊区的百姓无人保护。最初的想法是在旧城的四面建筑一个外城,这一外围城墙长七十华里。可是嘉靖担心这笔费用过巨,征求大臣严嵩的意见。严嵩到城郊审查预建的工程,回来后报告,他认为应该先在南面开始修建外城;其他三面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再加以修建。这项建议在朝廷上通过。尽管原计划建筑二十华里长的南墙,但是由于现在仅仅是修筑南城城墙,十二或十三华里就应该足够了(内城的南墙仅有大约十点五华里)。这样就决定在东南角和西南角转弯,一直向北延伸直到和内城的两个南面的城角连上。这就是外城的两个南面的城角出现了难看的突出部分的原因。这个三面的外城城墙长度为二十八华里。

这样看,这个城市的修建基本上完成了。清朝皇帝只是专注于对旧建筑的翻新与美化。他们既不改变城市原有的界限,也不改变宫殿的名字,他们只是改变了一些城门的名字。明朝时,有四个城门的名字都改动了,可是通常人们还是使用元朝时期的名字。这尤其表现在如下几例:西面的平则门(官称阜成门),齐化门(官称朝阳门),哈德门(官称崇文门)。如果你向一个普通的拉黄包车的人说崇文门,他会根本不明白你说的是哪个门;当你给他指出来时,他会说:“你为什么不说哈德门?”哈德是元朝一个诸侯的名字,他的官邸就在这个门附近。所不同的是顺治门即南墙的西门,官称宣武门。顺治门是根据清朝的第一个皇帝顺治而命名的。

II.元朝

所幸的是我们保留了元朝时三部有关国都的详细材料。其中包括:陶宗仪的《辍耕录》(耕作之后记录下来的),肖洵的《故宫遗录》(元朝旧宫殿的所见),洪武皇帝主持编写的《北平图经志书》(北平的地图册)。当肖洵作为市政工程的监理官(工部郎中)视察北京时,他历尽艰辛记载了元朝灭亡后的宫殿的详细情况。陶宗仪(约一三六〇年)详细地记载了这座城市和宫殿的情形。陶特别地记载了他参观的建筑的精确测量数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官方文献,如《元史》和《元大一统志》。

忽必烈汗最初打算在金都城旧址建立新的国都,但是后来还是决定在它的西北部(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所在地)开辟新的领地。毫无疑问,华丽的金琼华岛及其亭子的金碧辉煌,特别是顶端的月宫,也就是现在的北海白塔所在地,深深地吸引了他。根据金的记载,这些就是金代著名的琼华岛和太液池。忽必烈汗在当今的中海和北海的东部建筑了他的宫殿。我们从马可•波罗和中国的一些材料中得知,忽必烈汗还在自己宫殿的西部为他的儿子们建造了一些新的宫殿。整个区域现在都位于所谓的皇城里。

中国权威学者,比如说《日下旧闻考》的编者主张元朝宫殿多集中在三海区域,后来明朝的永乐皇帝规划自己的宫殿时,其中心向东移动了一些。关于它究竟移动了多少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以史料为根据的这些编者绝不认为现在的东西城墙和元朝时期的位置是不同的。

这种混淆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马可•波罗认为忽必烈汗城周长二十四英里,边长为六英里。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和埃米尔•布莱契奈德认为这个数字不准确,超过实际长度。第二个原因是,马可•波罗认为钟楼是城市的中心。元朝时期的旧钟楼并非像今天那样在鼓楼的北部,而是在鼓楼的东面,靠近东方万宁寺附近。中国人的记载就更详细了,他们提到了万宁寺内的中心台。根据《日下旧闻考》《宸垣识略》上所说,这个中心平台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等距离的。如果这属实的话,东墙还应往东一些。布莱契奈德发现了东墙外约三华里处的旧城墙的痕迹,位于东便门和西华门之间(参见地图)。但是他不能确定它是什么,因为这些城墙与北部的城墙相比显得又低又旧。中国的书籍也未提及这方面的古老的遗址。

可是,北方依然可见古老的元朝城墙。一九一七年,当我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我爬上了北墙外五华里处的元朝的城墙。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很少有人爬过。德胜门外的整个区域并不是我们所指的郊区;从各个方面来看,它是纯农村的,有农庄和养鸭的池塘。就在西北角的外侧有一大片水域,这就是为什么城墙在这个地方转这么大弯,并且附带地也解释了为什么北城墙和南城墙相比更长一些。

在我所知的中外作家中,只有布莱契奈德详细地描述了这些元朝的废墟。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的描述很值得在这里提出来:“实际上,如果一个人从现在的北京任何一个北门出来,他就能够发现向北五华里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古城墙。他沿着这个城墙走七英里多,就会发现这个城墙与鞑靼城的西北角和东北角连接起来。我已经从头到尾测量了这个古城墙(土城)。它有二十到三十英尺高。它开始于北京东北角的护城河,向北延伸五华里的距离,然后转而向西。人们通过这个地方的高地和圆形轮廓可以判断出在这个拐角,似乎以前有一个大的塔楼。这段城墙继续向西,直达北京西墙的延伸线,然后转而向南。在这个拐角,有另外一个塔楼。这个古墙消失在北京西北角附近的一个水库处。相隔大约一百五十步的距离,城墙的内部设有与今天北京城墙类似的规则的棱堡。许多通向城市或远离城市的人行小道或马路都穿过这个古城墙;不过,经过仔细调查发现,首先,只有四个城门穿过这个城墙:两个在北部,位于从安定门到德胜门的直线上,一个在东部,还有一个(或许是两个)在西部。在一些地方,几条大型的通道穿过东墙。北部的两个开口是有名的东小关和西小关(东西的两个小关口)。西小关位于德胜门的正对面,通往张家口和克什克腾旗的道路穿过这个关口,在那里人们能看到墙顶的土木塔楼。这个塔楼里面是空的,但是没有任何门通向塔里。距离现在的北京西北角约一英里处的西墙还有一个城门。德胜门与颐和园之间的主干道路就通过这个城门。在这个城门的外面,人们能够发现与古城堡等高的圆形城墙,两个城墙相对着,但并没有接触。这个城墙围成几百平方码的区域,那儿有一座很显然是近期建筑的寺庙。这个圆形的城墙很可能是以前的堡垒的一部分。在距古城堡西北角不远处(也就是说,在城角的南部),人们能看到一个黄色屋顶的亭子,这个亭子以皇亭之名为人所熟知。这个亭子里有一块大理石牌匾,一边刻有四个大字:‘蓟门烟树’;另一边是上个世纪乾隆皇帝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有关蓟门烟树的,说明这是一个公园……”

布莱契奈德接着说,他不能确定这是蓟古城,还是元朝城市,但是他更倾向于后者。他的怀疑是基于这个事实:明朝的作者从来没有把这个地方作为“元朝城市”提及的,而是以古典的“蓟”这个名字来谈论这个地方。在我看来有关铜马门的记载已经很清楚了,从公元前第一个千年到公元头几个世纪蓟就一直坐落在这里,它的城市规模恰好是现在城市西北角的一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讲,明朝诗人总是把它当做“蓟”,这毫不足怪,因为诗歌和纯文学作品喜欢用古典的远古名字。所以,当遇到一个模糊不清的名字时,就不要追根溯源了。它所起来更高雅些!

马可•波罗认为北京方圆二十四英里,换句话说,每边约六英里长。这大约相当于方圆七十华里。喜仁龙和布莱契奈德等一些西方学者,还有一些中国的记载,都认为这个数字超过实际的测量。喜仁龙说这个城市“不会超过五十华里”。经过非常仔细的考虑,布莱契奈德得出结论:“如果我的推测准确,汗八里(元大都)的范围应该是约五十华里(从北部到南部不到十三华里,从东部到西部十一点六四华里)。”《辍耕录》和《北平图经志书》估计元朝的城市是六十华里。根据现代测量的观点和我们所掌握的确切资料,我应该接受布莱契奈德的结论。

元朝时的城市当然要比现在的城市大,现在的城市方圆只有四十二华里。毫无疑问明朝在北端截去元朝城市五华里,不仅在元朝北城墙留出两个门,而且在东西城墙各留出一个门,这两个门靠近北角。这解释了为什么今天东西城墙的这两个门很不对称,比如说西直门比正常位置更靠近西北角。几个中国史料记载这次城市规模的缩减发生在明初,当时徐达正指挥新的明城的建设。

对于元朝城市南端的界限存在着一些分歧。喜仁龙接受布莱契奈德的结论,即明朝把南部城墙向远扩了,当时元朝城市的界限大约在现在前门以内一点五华里处。《日下旧闻考》的编者也承认这个分歧,他概括了元朝城市的地理位置如下(卷三十八,第二页):

“元时都城本广六十里。明初徐达营建北平,乃减其东西迤北之半。故今德胜门外土城关一带,高阜联属,皆元代北城故址也。至城南一面,史传不言有所更改,然考《元一统志》、《析津志》皆谓至元城京师,有司定基正直,庆寿寺海云、可庵二师塔敕命远三十步许环而筑之。庆寿寺今为双塔寺。二塔屹然尚存,在西长安街之北,距宣武门几及二里。由是核之,则今都城南面亦与元时旧基不甚相合。盖明初既缩其北面,故又稍廓其南面耳。”

布莱契奈德在下结论时显得犹疑不决。他提到了双塔寺这个例子,相信元朝的南墙很自然地沿着那条线,可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被其他材料证实的宫殿与南面的中门(丽正门)之间的距离确定了南墙恰恰就在今天前门的位置。最后,他对《春明梦余录》中的一条注释印象很深。这是一本有关各种寺庙和宫殿的著作,上面提到观象台就在这座城市的东北角,距现在的南墙约一点五华里。这本书认为在现在的南墙以北有一条线。布莱契奈德说他在画地图时不得不作出决定;而那就证明了他还不能作出明确的决定。

III.金朝

十二世纪,当南宋向金国进贡时,有许多文献记载了南宋使者赴全国首都的旅程。《日下旧闻考》(第三十七卷第二十五页)列举了六种对这些使命的记载。南宋派出的使者中许亢宗,范成大和周(火军)是最重要的。另外,他们还列举了二十次基本上湮没或只见于引文和参考资料中的出使金的记载(如和谈,祝寿等等),还有十次使命归为与金统治者和谈一类,但是这些显然不完整,还有十一次只记载了名称。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他留下了在中国北部,南部和西部的游记。其中的五或六项记载(通常是相当薄的几卷本,相当于一至三章的篇幅),今天还很有价值。

人们通常认为辽金时期北京的北墙延伸到今天北京的南墙附近一线,白云观以北一点儿,那里有古老的辽的城墙。在南面金的首都延伸到南郊丰台附近,那里有另外一段更长的古城墙,二英里多长,今天依然能见到这段城墙。布莱契奈德和《日下旧闻考》一致认为金的紫禁城位于外城西南角的外侧。所有的作者,包括伐维尔和喜仁龙都承认金代的城市的南墙至少在外城现在的南墙以外二点五华里处。瞿宣颍是这样陈述他的观点的:一般来讲,金代的城市包括钓鱼台(白云观以西),它是金在西北的同乐园;现在的西苑(三海区域),是金在东北的万圣宫;和西南的现代的丰台。金代城市南部的中门称为丰宜门,丰台的名字就是从那儿来的。城市的东南角到达今天的南垣。这使得金的首都看起来很不协调,西北角比东北角短了许多。

中国的记载表明金的首都是呈方形的。三种记载都表明它有十二个门,每边三个,给它们命名并给它们指示出所面对的方向。金官方的历史记载有十三个门,多加了一个光泰门。可是,《析津志》(北京的古代地方志)描述了一一五一年建筑新城和十二个城门以后,论述道:“改门曰清怡,曰光泰。”(《日下旧闻考》,第三十七卷,第十四页)这似乎是指古老的辽城门,它已经发生了变动并重新命名了。也很可能在靠近现在前门一侧北部又开设了一个新的城门,这便于向北直接通向三海地区的宫廷。

《日下旧闻考》援引了许亢宗关于十二世纪初出使金的记载,上面说:“燕山府城周围二十七里,楼台高四十尺,楼计九百一十座,池堑三重,城开八门。”编者评论道:“据此条,燕京旧城周二十七里,至金天德三年展筑一里,见《析津志》所引金蔡珪《大觉寺记》。合计之,共周三十里。此皆指都城言之。至《大金国志》所称周七十五里者,则指外郛而言,犹分外城之制也。”(第三十七卷,第十六页)

证据已经很确凿,在海陵王扩建这座城市以前,古代金的城市首先是十字形分开的,每一面都有一个独立的堡垒。朱彝尊的《日下旧闻》援引《金国南迁录》说:“初,忠献王尼堪有志都燕,因辽人宫阙,于内城外筑四城,每城各三里,前后各一门,楼橹池堑一如边城。每城之内立仓厫甲伏库,各穿复道,与内城通。时陈玉乌舍,将军韩常、洛索皆笑其过计。忠献曰:‘百年间当以吾言为信。’及海陵炀王定都,既营宫室,欲撤其城。翟天祺曰:‘忠献开国元勋,措置必有说。’乃止。”

布莱契奈德对外城西南角以外约八华里处的旧城墙作了一次实地观测。他说(这里我只能由法语翻译过来。二十四—二十五页,因为我没有上海出版的一八七六年的英译本):

“在彰义门(广宁门)西南约八华里处,人们发现了这座古老城市的旧壁垒。该壁垒距右安门大约也是同样远。右安门是这座中国城市南墙的西门。再往南约二华里,人们会见到一条小河自西向东流过,穿过沼泽地带和一些池塘。我顺着河逆流而上。走几华里,在河的北岸,我看到一段古老的壁垒,二十至三十英尺高,与河流方向平行。我能够沿着这段壁垒走七华里还要多,总的来说这段壁垒保存完好。在一个叫作鹅房营的小村庄,这段壁垒折而向北。很显然这里就是这座古老城市的西南角。还未到石头路面,这段墙就消失了。这个城角很别致,就在这个地方城墙上覆盖着优美的白松和高大的柏树。向西一百步有一座叫黑公坟的公墓,周围有一圈白松翠柏环绕的墙。西南约二华里有一个刘村,这个村属于丰台县。这最后的名称,始于金代,现在是一组以花朵闻名的村庄的通称。根据人所共知的传统,我们所谈论的这段壁垒永远都是金都城的一部分;这一传统并不与中国作者提供的有关中都的文献相违背。白云观北几百步也有一段古老城墙的痕迹。那也许就是金代城市的北墙所在地。”

阿尔封斯•伐维尔神父画的地图引起了一些错误的观念。他指出金都城恰恰扩建到现在内城的南部,和现在的外城一样大小。这个错误需要我们斟酌。

金的城市是在辽的城市基础之上建成的,这是所有学者熟知的。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辽、金和更早的唐代城市坐落在内城的西南。它大部分都坐落在现在的外城的外侧,一部分也覆盖了外城的西半部分。扩建的金的城市的外部轮廓并不很清晰,尤其是当它不很规则时。它也许曾经伸入东北的三海区域,即达于紫禁城中部。可是没有历史参考资料和物证表明金的城市仅只向东延伸到现在的外城。

都城的土地庙是最重要的证据,它使我们确定金都城北门的位置。《北平图经志书》记载了这个寺庙位于古代金的城市的通玄门街西侧。因而我们能比较明确地指出北门(金都城的通玄门)的位置。土地庙现在位于土地庙胡同,在宣武门西南。

有一段石刻铭文很好地指示出了城市的东南边界。唐代的悯忠寺,现在称作法源寺,是唐太宗于公元六四五年敕建的,为了纪念对高句丽战争的死难烈士。这个寺庙里有一段古老的铭文,是为纪念佛教圣物(舍利)的重新安置而刻写的,时间是公元八九二年,上面写道:“大燕城内地东南隅有悯忠寺,门临康衢。”这个寺庙现在就在外城内,大约在它的北墙和南墙的中间,在琉璃厂地区以南很远处,宣武门南面一线以西不远。

这座古老城市的东边界限可由两条证据推断出来:(a)现在的琉璃厂,以卖旧书和古玩(真的和伪造的)而出名,十八世纪发现的墓刻中曾对此加以描述(“现在”是指《日下旧闻考》编者的时代而言),上面写到这个陵墓就在“燕京东门外海王庄”里。琉璃厂就在前门的西南,内城中门的外侧。(b)在黑窑场,有一个纪念慧智和尚的石碑,建于辽寿昌(辽道宗年号,其实就是寿狼,狼是一种禁忌之物)统治时期(公元一〇九二—一一〇〇),碑文描述这个地方是在“东城之外”。这就是说在先农坛的西部。这两个记载非常确定地划出了唐和辽时的城市东部边界。

从上面提到的土地庙继续向酉,有两座金代和辽代非常著名的寺庙。首先就是天宁寺(即金代的天王寺),它就在外城西门外以北不远处。《元大一统志》描述它位于金都城内部,在燕京城管辖之内,它是一个治安辖区。再往远,这个寺庙的西北侧是白云观。邱处机曾住在那儿,他是著名的道教教士,曾见过成吉思汗。它就在现代的赛马场附近,几乎就在西便门以西一线上。白云观西南是广佛寺,就是金代的奉佛寺。有关曹谦的石刻,可追溯到泰和(金章宗年号)统治时期(公元一二〇一—一二〇八年)。上面写道,它在“城内”。我们现在已经逐渐接近一段壁垒的残迹,当地人把它叫作辽代萧太后古城。

《日下旧闻考》的编者得出如下结论:“由是观之,则辽金故都当在今外城迤西,以至郊外之地。其东北隅约当与今都城西南隅相接。又考元王恽中堂事记载,中统元年赴开平,三月五日发燕京,宿通玄北郭。六日午憩海店,距京城廿里。海店即今海淀。据恽所言,以道里核计,则金时外郛七十五里之方位不难约略而知矣。

“又《北京志》,至元四年始定鼎于中都之东北三里。夫中都本唐旧城,辽金展拓不过数里,见金蔡珪《大觉寺记》。当时悯忠寺之在城东南如故也。”(《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八,第四页)

《日下旧闻》的作者朱彝尊评论道:隋唐时期的宏业寺(今天宁寺)在都城的里面。唐代幽州的悯忠寺在这个城市的东部。辽代燕京还在同一个地点。然后他又援引了一条新的证据,分割中海和北海的长长的金鳌玉(虫束)桥以西,内城里面的现在的西安门曾经是在“古幽州东北五里处”。他说:

“康熙辛酉西安门内有中官治宅掘地,误发古墓。中有瓦炉一,瓦罂一;墓石二方,广各一尺二寸。一刻卞氏墓志四字,环到十二辰相,皆兽首人身。一刻志铭而书作志,志题曰:大唐故濮阳卞氏墓志。志文曰:贞元十五年,岁次已卯,七月癸卯朔,夫人寝疾,卒于幽州蓟县蓟北坊,以其年权窆于幽州幽都东北五里礼贤乡之平原。”

瞿宣颍,《北京建制谈荟》的作者,援引《天咫偶闻》说:八里庄以西二华里是十里河,又称作“萧太后运河”。河的东岸是清晰可辨的泥土壁垒,当地称为“萧太后城”。这里说的是辽代的萧太后。他从辽史中又引了一条证据,述说的是东北角的燕角楼(“Yen Corner Tower”)。现在广宁门(外城西门)里还有一个胡同叫燕角(Yen Corner)胡同。

布莱契奈德首先考察了所有的证据,得出结论如下:“前面由中国作者提供的文献以及根据古代纪念物取得的证据确定了自十七世纪以来古代北京的位置:人们可以认为,唐代的城市,辽、金的都城大体上都在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说,位于现在的鞑靼城西南一点儿,它的东部城墙在汉人城市的西部分“(作者画线)。”应当注意到布莱契奈德对于金的都城的位置接受了传统观点。

我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修改了现在英语书中有关金代都城位置的流行错误概念,即认为金的都城在内城的正南方,也就是今天的外城所在地。这个错误来源于伐维尔的《北京历史的描述》。伐维尔提供了第一张金代都城的地图(第十八页),把这个都城说成是一个邻近古老的辽都、在其东方建筑而成的一座新城市,和辽的都城规模基本相同;新都城东侧与现在外城东墙基本一致,西侧只是比现在的西墙稍短。用英语写的关于北京的两部权威著作,朱丽叶•布莱顿的《北京》(一九二四),以及L.C.阿灵顿与Wm•路易逊合著的《老北京探故》(一九三五),M•法博利用法语写的指南书《北京》(一九三七),所有这些著作都出示了阐释详尽的地图,指出了不同时期这座城市的相对位置:古代的蓟城,唐、辽、金和元时的城市,和今天的城市。最无根据的假设是一张关于金代紫禁城的绘图,它把紫禁城画在了现在天坛所在地。奥斯伍尔德•喜仁龙致力于在他的权威性的《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一书中绘制出单独的地图,他说(第十七页)这些地图都采自《麦德洛指南》和《北京教堂手册》(一九一四);这样一来这些材料还是源自伐维尔。

一般来讲,伐维尔采用通俗的名称,蒙古人统治时期,称旧城为“南城”,意思是它恰恰就在南面,而且他能够引证出曾使用过这个名称的资料。他也试图解释金都城的周长,把辽都城也包括在内,把它们看作是两个城市形成的一个矩形,南北长是东西长的两倍。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指出金从来没有毁坏过古老的辽城,而是对它加以扩建,这确是事实。然而当他说,“我们从历史文献可以看出,他们在它的东侧建立了一个新的城市(笔者划线),连同原来的城市构成了金的新都城,叫作中都”,这一说法就不正确了。历史文献从来也没记载过金在东侧建立一个新城市,而是明确指出在各个方面建立了四个城堡,每个城堡方圆三华里,有地道与主城连接。

伐维尔指出金建有夏季行宫,也就是现在的三海所在地,这是十分正确的。他说,《北平图经志书》声称元都城建在金都城以北三华里处。“如果说金的都城的位置与辽都城的位置相同,那么这种说法便不很准确。”(第十九页)我必须指出许多材料都多次地绘出了新旧城西南—东北的相对位置,这是我们不应忽视的。尽管有一种记载说的是“北部”而不是“东北部”,而且过去经常使用“南城”这个称呼,但这只表明在这些方面谁也不会在平时的谈话中自找麻烦去寻求地理上的精确性。这不应该作为可以引用的证据。伐维尔进而陈述道:“马可•波罗说‘汗八里’靠近金的旧城,只有一条河把它们分隔开。这两座城市至少在沿河两岸部分长度大约相等。”这完全是无根据的。这两座城市可能在西南—东北的相对位置相连接,并且仍然只被一条河分隔开。伐维尔承认提供证据的这些旧寺庙都在西南角,可是“人们应该理解新城市不可能有纪念物”。这似乎是站不住脚的借口,因为金的都城保留了一百年。他说金在新城内部建立了皇家寝宫,这是对的,但是寝宫的位置完全取决于你怎样解释新城的位置。伐维尔认为新城方圆三十华里,连同三十六华里的辽城,总共是六十六华里。这接近历史记载七十五华里的周长。

所有这些证据都不利于伐维尔。尽管这座城市的东郊,即现在的外城,在金和马可•波罗时代无疑人口都很稠密,但仍然没有一件有力的证据令人对他的结论表示信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返回首页<<
推荐阅读
 
 
频道精选
 
更多商品
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提分训练(4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提分训练系列丛书)
给孩子讲唐诗
中年人的健康是吃出来的
卢勤谈如何爱孩子(卢勤教育光盘)
古典音乐就是这样子!(百世文库)
信封(全彩视听合集,"世界最美的书"设计者朱赢椿最新创意作品)(含CD)(CD一张)
模拟电子技术(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单片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第3版)(新编电气与电子信息类本科规划教材)
电路(第8版)(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图表细说电子技师速成手册(超值版)(图表细说系列丛书)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