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

分类: 图书,哲学,伦理学,伦理学原理,
品牌: 亚当.斯密
基本信息·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页码:27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条形码:978780206521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其他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道德情操论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道德情操论》作者试图用最简明的思路回应人类面临的道德情感问题,他把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产生的“同情”,看做是人类天赋的基本美德,他认为,情感的湖动构成了社会会生活天然的项链,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会乃至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在物欲膨胀、道德濒临崩溃、心理危机日益深重的时代,斯密的道德哲学体系将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作者简介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以《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而闻名于世,出生于苏格兰一个海关职员家庭,14岁考入格拉斯格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17岁转入牛津大学1748年到爱丁堡大学讲授经济学、修辞学语文学,1751年以教授的身份重返各垃斯格大学,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后当选为各垃斯格大学校长,晚年任苏格兰皇家海关税务司长。
编辑推荐《道德情操论》中告诉您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目录
译序第一卷 行为的适当适当感合适得体的各类激情人们在判断行为是否恰当时对顺境和逆境的考虑,以及为什么情况不同会造成同情心的差异第二卷 优点和缺点,或奖赏与惩罚的对象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正义与仁慈涉及行为的优点或缺点时,命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第三卷 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以及责任感第四卷 有用性对赞许的意义第五卷 关于习惯和风尚对道德赞许情感的影响第六卷 有关美德的品质自我克制结论
……[看更多目录]
文摘适当感
同情
在人的天性中总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无论一个人在我们眼中是如何自私,他总是会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会去关心别人的幸福;虽然他什么也得不到,只是为别人感到高兴。当我们亲眼目睹或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时,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同情或怜悯。我们常常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是无须证明的事实。像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情感决不是专属于良善君子,尽管他们可能对此最为敏感。即使一个无赖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规范,他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
要想对他人身处的境遇有所体验,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想象,因为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别人的感受。只要我们自己还能置身事外,即便我们的兄弟在忍受酷刑折磨,我们也感觉不到他们的痛苦。感官从来不会也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只有依靠想象,我们才能对他人的感受略有所知。而想象除了告诉我们如果身临其境会怎么样以外,并没有别的长处。这时我们感官的印象并不是他人真实的感受,而只是对他人感受所做的模拟。我们依靠想象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境遇之中。以为目己正经受着所有同样的痛苦,又仿佛进入他体内,与他合而为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他的感受。于是.当我们全然接收了他人的痛苦并将其变为自己的痛苦时,我们终于为之所动,一想到他的感受就不由得浑身颤抖。任何痛苦或忧伤都会激起过度的悲哀,因此当我们在头脑中为自己构拟出这样一种情境时,就会或多或少的带来一此与相应的情绪。
正因为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别人的痛苦,我们才能严生与他们相似的感情。如果觉得以上这些不足以说明问颢的话,还有许多显而易见的观察可以证实。当我们看到另一个人的手脚将要挨打的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缩回自己的手脚;如果这一下真的打在他身上,我们会觉得好像打在自已身上一样。当一个舞蹈者在松弛的绳索上翻腾、摇摆.努力保持身体平衡的时候,紧盯着他的观众们也会不自觉地做出类似的举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仿佛也正在绳上,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