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第3版)

分类: 图书,心理学,心理学理论,著名心理学派理论及学说,
品牌: 亚伯拉罕·马斯洛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407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300080086
·条形码:9787300080086
·包装版本:2007年4月第3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动机与人格(第3版)》是马斯洛学说的奠基作,其主要是围绕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来阐述其基本观点的。动机理论是马斯洛学说的精髓。本著作中,马斯洛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该书包含了马斯洛对人类心理学的重要发问和早期探索,它在创建一个积极和全面的关于人性的观点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
马斯洛是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人本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学遗产。《动机与人格》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人本心理学之父”,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人本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马斯洛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学遗产,《动机与人格》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译者简介
许金声,中国最早的人本心理学、马斯洛心理学、健康人格理论研究学者之一。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社会学所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85年起在《心理学报》、《心理学动态》等报刊发表有关人本心理学、马斯洛心理学的论文和介绍文章共计150余篇。主要著作有《走向人格新大陆》、《活出你的最佳状态》等,译著有《动机与人格》、《自我实现的人》(译文集)等。
编辑推荐马斯洛最重要著作二十年后完整出版。
人本心理学之父、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马斯洛的代表作,心理学、教育、商业管理和文化研究领域公认的经典名著。
久违了,马斯洛!《动机与人格》是马斯洛的代表作, 奠定了其学术地位。本书中文版最早由华夏出版社在1987年出版。此后的二十年里,人本主义的号角在中国越吹越响,马斯洛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他的思想成为我们考察探究当下中国社会的精神实质的锋利武器,成为无数管理励志著作引用最多的源泉。但是我们一直无缘再看到这部伟大的著作。人大出版社这次推出完整版的《动机与人格》,让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向这位当代最伟大的人本心理学家致敬。
目录
译者前言:关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致谢
写在前面的话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影响
……[看更多目录]
序言亚伯拉罕·马斯洛是20世纪最具创造性的心理学家之一,《动机与人格》一书是他的研究成果的原始记录,它已经成为对马斯洛理论感兴趣者的主要参考书。这一点,可以从许多心理学、教育、商业、社会研究以及其他领域中诸多专业杂志的作者对其关注的与日俱增得到清楚的证明。该书的第一版出版于1954年,第二版出版于1970年。它的影响在逐年增大。从1971年至1976年,《动机与人格》一书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了489次,平均每年超过97次。在该书出版20年之后,从1976年至1980年,对该书的引用增加至791次,平均每年超过198次。
《动机与人格》修订后的第三版突出了马斯洛的创造性思想,强调了他所提出的意义深远的概念。在本书中,我们重新编排了前两版的章节,给其中一章增加了新的标题和副标题,并删除了一些过时的材料。第十三章是本书新增加的部分,是1958年马斯洛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演讲内容。为使读者更加了解本书的历史和学术背景,本书第三版还增加了以下内容:马斯洛的简要传记,马斯洛的前瞻对现今时代生活的深远影响的回顾,章节介绍,引文研究,以及马斯洛著作的完整的书目。
本书分以下四个主要部分:动机理论;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自我实现;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第一章“动机理论引言”,是对传统的行为主义动机理论的一种人本主义的批评。马斯洛系统地列举了传统动机理论的局限。他强调了考虑完整的个人、文化影响、环境、多重动机、非动机行为和健康的动机的必要性。简而言之,马斯洛为真正的人类动机理论奠定了重要的某础。
第二章“人类动机理论”是马斯洛关于需要层次论的经典阐述。马斯洛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巧妙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需要层次论已经在商业、广告、教育以及其他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马斯洛指出,所有人类的需要可以根据层次进行排列,从对空气、食物和水的生理需要开始,接下来是心理需要的四个层次——安全、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强调,我们的高级需要与我们对食物的需要同样是真实的、不可缺少的。在人类的需要问题上,他尽量避免了行为主义学派和弗洛伊德学派的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在第三章“基本需要的满足”中,马斯洛讨论了需要层次论的一些含义。包括需要的满足、需要满足的后果,以及需要满足与学习、性格形成、心理健康、病理学和其他各种现象的相互联系等。
在第四章“重新考察本能理论”中,马斯洛重新考察了传统的心理学本能理论。这套理论将生物学的本能概念应用到人类行为之中。本能学派的学者在遗传性的本能中寻找所有行为的根源,而与此相反的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学者倾向于用学习(learning)来解释所有的行为。
在这一章中,马斯洛总结了在行为主义学者的研究方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他认为,任何对人类行为的详细观察都会显示出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马斯洛写道,在人类需要中的确有本能的成分,但一般来讲很小。正常健康的人类并非由其本能需要主宰,而且如果他们某些本能需要未能满足,也不至于非常沮丧。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自我(ego)和文化的需求是不可避免地与我们内心最深处、最基本的自私的本能相互冲突的。马斯洛对此持否定观点,他认为我们在本质上是好的、具有合作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文化得到满足而不是受到挫折。
在第五章“需要的层次”中,马斯洛探讨了需要层次中的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的差异。他认为高级需要是进化过程较晚的产物,而且在个体中也是较晚发展起来的。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生存来说越不迫切,其满足越可以被推迟。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够产生更大的幸福感,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而这也要求有一个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
接着,马斯洛探究了需要层次的含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公正地看待人类高级功能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将人类行为与所有生物的动机、行为放到了一个连续统一体之内。马斯洛还概括了需要层次论对于哲学、价值观、心理治疗、文化和神学的意义。
在第六章“非动机的行为”中,马斯洛拓展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把表达性行为和艺术性行为也包括进来。与他同一个时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习惯于忽视学习、动机的行为之外的所有其他方面。马斯洛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或有目的的。包括唱歌、跳舞和游戏在内的表达性行为可以是相对自发的、无目的的。它们也值得从心理学角度去关注。
在第七章“心理病理的起源”中,马斯洛讨论了两种不同的需要受挫(need frustration)的情况。威胁性的受挫可以造成病理表现,而非威胁性的受挫则不会。马斯洛强调,并非所有的受挫都是威胁性的,实际上,剥夺(deprivation)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马斯洛还讨论了威胁性和非威胁性的冲突,同时还指出,某些冲突也有其正面的影响。
在第八章“破坏性是本能的吗?”中,马斯洛指出,破坏性不是天生的。他列举了在对动物、儿童和跨文化行为的研究中得到的证据,这些证据表明,事实上,在健康的、适当的环境下,是不会产生破坏性行为的。他认为,对破坏性和任何行为来讲,我们必须考虑三点:个人的性格结构、文化压力和当前情形。
在第九章“作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治疗”中,马斯洛将心理治疗与包括威胁、行为完成和需要满足等在内的实验心理学传统概念紧密联系起来。
……
在第十八章“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中,马斯洛指出,复杂的人类行为不能够被简化为更简单的部分。甚至在研究具体人格方面时,马斯洛坚持主张要牢记我们是在研究一个整体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一个分离的实体。马斯洛引入了“人格症候群”的概念,即一个有结构、有组织的多成分的联合体,并且具体讨论了这一研究途径的不同含义。
我们真心希望您能享受这本书给您带来的乐趣,就像我们在编辑过程中所享受到一样。亚伯拉罕·马斯洛激励我们成为一个人、一位思考者。如果他关于心理学和人类潜能的理论能够对您有所触动,并引导您对他提出的问题进行深思,那么这本书就大功告成了。
罗伯特·弗雷格
(Robert Frager)
后记我曾以为自己的力量和效能正处在巅峰状态,因此无论何时我的去世都将如同一棵果实累累正待收获的苹果树被砍倒一般。那将是很伤感的,不过仍然是可以接受的事情。因为,既然我的一生已经如此丰富,再抓住生命不放则是贪婪的和不知感恩的。(《马斯洛日记》,1970年2月12日,劳瑞,1979年,第997页。)
一、引言
马斯洛在日记里写下上述话的4个月之后逝世,享年62岁。今天,马斯洛关于个体幸福和社会协作潜能的观点在社会心理学的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马斯洛的哲学在广泛的应用中得到了实际的检验。
本章将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考察马斯洛的理论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中的存在方式。他的理论对于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人性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他还是现代心理学中人本心理学和后人本心理学两个流派的奠基者。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马斯洛的理论在心理学、教育学、经营和管理、健康以及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应用广泛。
正如乔伊斯。卡罗尔·奥茨(Joyce Carol Oates)所言,马斯洛的思索和理论在如此多的方面触及我们的个人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以至于很难“公正评价马斯洛令人惊叹的丰富的思想的挑战,他集教师、先知、医生、梦想家、社会策划家、批评家于一身的能力,他努力把所有表面上毫不相关的现象联系到一起的雄心,以及他永不停歇的乐观主义”(选自Leonard,1983,p.335)。
根据客观的标准,马斯洛可以算是著作等身:6部重要专著,140篇论文,还有很多多次再版的现代心理学思想方面的文集。不过比这些著作更重要的是马斯洛的理念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他的著作源于他的信念,即:人类如果不重视他们最高的需要,就永远不能理解自身。他明确地提出,作为人类,我们相信自己天生具有实现自我和服务社会的需要。
1.惊奇感(a sense of wortder)
当马斯洛投身于对人性的整体的理解时,他对生命的热爱和认为人性是积极的信念更加增强了。人类不仅是一些神经细胞的集合体,而是充满潜能的。马斯洛在自己年轻时就接触到奇迹、开放和诚实这样的观念。1928年他在大学生涯的一篇哲学论文里写道:
为什么不把(神秘体验的奇迹)归因于人自身呢?而不是由这些神秘的体验来推断人的无助和渺小……我们不能找到一个更大、更精彩的概念来描述人类的伟大吗?(Lowry,1973,p.77)
40多年之后马斯洛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卓越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主旨仍然没有改变,正如他在《对人性的进一步研究》(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一书中谈到的(1971,p.144):
如果必须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主题,我会说,本书试图说明的是:对于作为人类本质属性一部分的、更高层次人性的探索意味着什么——或者更简单地说,人的精彩可以超过他们作为人及其生理属性。(Lowry,1973a,p.77)
马斯洛发自内心充满好奇的智慧使心理学的方法超越了关注神经症行为和精神病的科学,而趋向于关注人类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心理学。他在1959年写道:“我们能够研究的是无意识和前意识的奥妙、理性与非理性、疾病和健康、诗歌及数学、具体与抽象。弗洛伊德把医学的有色眼镜架到我们的鼻子上。现在是取下它的时候了。”(选自Lowry,1979,p.66)
2.被忽视的革命
在《动机与人格》的第二版修订本的前言里,马斯洛写到人本主义哲学“仍然几乎完全为学界所忽视……因此,我把人本主义哲学称作是‘被忽视的革命’”(1970,142,p.X)。
在1985年3月,第25届人本心理学会年会的与会者回顾了这场“被忽略的革命”,并注意到人本主义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尽管心理学的主流研究以及教材常常没有反映人本主义的观点,人本主义哲学在其他的领域却受到了很好的重视。心理治疗、教育、医学以及管理领域的新取向便反映了马斯洛对自我实现、价值、选择和责任的强调,以及强调把个体放在家庭、文化以及工作环境中来看的更加综合的观点。
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的理查德·J·劳瑞(Richard J.Lowry),马斯洛的朋友和过去的学生,及其主办刊物的编辑,在研究马斯洛的成就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劳瑞的专著《亚伯拉罕·马斯洛:一位知识分子的肖像》(1973a)中,他考察了马斯洛理论的宗旨及其在心理学史和西方思想史中的理论地位。
劳瑞描述马斯洛的学术生涯是坚持不懈地追寻“人性可达到的精彩程度和难以预料的深度”(选自Lowry,1973a,pp.78-79)。
英国作家柯林·威尔逊(Colin wilson)的著作《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革命》(1972)在出版中得到了马斯洛及其夫人贝莎(Bertha)的鼎力相助。该书和弗兰克·戈布尔(Fank Goble)所著《第三思潮:亚伯拉罕·马斯洛心理学》(1970)一书一样,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把马斯洛的哲学及贡献写入了编年史。
柯林·威尔逊写道:“马斯洛的成就卓绝……像所有的原创思想家一样,他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看待宇宙的方式。他的思想缓慢但有结构地成长,就像一棵树,没有停顿或者突然的方向转变。他的直觉非常可靠。”(Colin Wilson,1972,p.198)
3.一位心理学家及科学哲学家
马斯洛认为经验科学的方法是“用于研究物体、动物、事件或者局部过程,当我们打算研究理解作为整体和个体的人以及文化的时候,这样的方法是有限而且不恰当的”(马斯洛,1996,p.115,XⅢ)。
马斯洛在寻求心理学领域内恰当的研究方法方面也是一个科学哲学家。他发现要把心理学的事实从哲学问题中孤立出来是不可能的,而且他坚持科学没有权利排斥任何相关的数据或经验。他在《对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一种勘测》中写到:“科学应当能够解决价值、个性、意识、美、卓越及道德规范一类的问题。”(马斯洛,1966,p.115,XⅣ)
与应用理论或证实理论相比,马斯洛更关心倡导及开创理论,不过他经常向别人挑战或者邀请别人来做实验以证实或证伪他的理论。
我是一个喜欢在开垦出一片新的田地之后便离开的人。我很容易感到厌倦。我更喜欢去发现,而不是证明。对我来讲,极大的快乐来自于发现。(马斯洛,选自Lowry,1979,p.231)
他在《对人性的进一步研究》(197l,p.144)中承认实证的确是“科学的支柱”,不过他感到“科学家仅仅把自己看作是证实者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p.4)。他全神贯注于整合经验和理论的发现——挑战科学及其规则,以寻求了解人类行为的新方法。他的倡导把研究从实验室延伸到田野,并且包含对工厂、家庭、医院、社区甚至民族的研究。
……
马斯洛的理论已经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从农场到银行,从静修团体到军队,从疗养院到学前班。他的理论既用在电视广告制作上,也用于公共卫生宣传上。
马斯洛抓住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他的理论已经融入美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的工作以仔细的观察为基础,已经渗入我们文化的各个方面,《动机与人格》中所体现的强有力的洞察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思考、学习乃至我们的生活方式有着重大影响。
马斯洛心理学的丰硕成果继续向我们提出独特的问题,并指引我们向前发展。他为我们如何看待全人类的一切活动开创了新的道路,并以此强调了人类的潜能,提升了我们的境界,鼓励我们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并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伟大的特质。最后,马斯洛对我们的影响的真谛将活在我们每个人当中,使我们努力追求成为更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