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乡村——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革命与乡村——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品牌: 陈益元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325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806818332

·条形码:9787806818336

·包装版本:2006年6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民国时期:醴陵国民党的政权建设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要解决长期军阀战争所带来的财政压力;二是要应付1920年代兴起的共产党苏维埃运动。为此,国民党企图通过两条渠道来达到国家权力的下移。在制度层面上,它构建了区的组织、乡的建制。同时,为加强对农村基层的层层控制,又建立了形式多样的防匪组织。清乡队、团防队、保安团、守望队、常备队等组织,都是想在区、乡建制基础上进一步使基层控制的野心。困扰国民党的是,它无法解决保甲制与乡民自治两者之间的紧张。

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新政权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为了对农民进行充分的社会动员,就需要进行乡村社会的动员和重建工作。开始,通过征粮支前、双减反霸、减租退押等运动,打破了旧有乡村中的传统势,保甲制衰亡了。之后,党进行了民主建政和划乡建政。这样,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贫雇农分子发动起来了,乡村社会旧有的宗族、家庭社会文化网络被瓦解,国家权力下移到了乡村。

“组织起来”,是要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来引导、组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互助运动发展进程中,国家实际已面临着上级政策如何同基层相结合的问题。醴陵县互助运动较为清晰具体地呈现了地主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国家力量下移的不同思量。从它的实际发展看,国家通过党员规模的扩大、党支部的监控、基层干部工作队等渠道,逐渐在宣传的话语优势、互助组长人选的择定、互助组织的功能定位、互助运动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取得了领导权。

编辑推荐民国时期:醴陵国民党的政权建设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要解决长期军阀战争所带来的财政压力;二是要应付1920年代兴起的共产党苏维埃运动。为此,国民党企图通过两条渠道来达到国家权力的下移。在制度层面上,它构建了区的组织、乡的建制。同时,为加强对农村基层的层层控制,又建立了形式多样的防匪组织。清乡队、团防队、保安团、守望队、常备队等组织,都是想在区、乡建制基础上进一步使基层控制的野心。困扰国民党的是,它无法解决保甲制与乡民自治两者之间的紧张。

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新政权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为了对农民进行充分的社会动员,就需要进行乡村社会的动员和重建工作。开始,通过征粮支前、双减反霸、减租退押等运动,打破了旧有乡村中的传统势,保甲制衰亡了。之后,党进行了民主建政和划乡建政。这样,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贫雇农分子发动起来了,乡村社会旧有的宗族、家庭社会文化网络被瓦解,国家权力下移到了乡村。

“组织起来”,是要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来引导、组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互助运动发展进程中,国家实际已面临着上级政策如何同基层相结合的问题。醴陵县互助运动较为清晰具体地呈现了地主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国家力量下移的不同思量。从它的实际发展看,国家通过党员规模的扩大、党支部的监控、基层干部工作队等渠道,逐渐在宣传的话语优势、互助组长人选的择定、互助组织的功能定位、互助运动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取得了领导权。

目录

《革命与乡村》总序

本书摘要

导言

第1章 政权下移:国民党目标的落空

第一节 民国初年醴陵乡村政权建设的混杂图景

第二节 中共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初步展示:醴陵暴动与苏维埃运动

……[看更多目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