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叩门:近观中国当代文化与美术(插图珍藏本)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独自叩门:近观中国当代文化与美术(插图珍藏本)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艺术,艺术理论与评论,艺术欣赏与评论,
  品牌: 尹吉男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7108015080

·条形码:9787108015082

·包装版本:2002-8-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当代前卫艺术近十余年来百象纷呈,蔚为大观,已成为国际艺术界的一股引人注目的现象。著名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尹吉男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察觉中国艺术的这一新动向,并以独特的犀利笔法、潇洒文风,对于这一新潮流中涌现的重要艺术家、作品及流派予以深刻批评,不仅富于洞见,而且语言精彩,引人入胜。

作者自述:

不少朋友劝我写一部《中国当代艺术史》之类的书,那本该是当代史学者必须干的事。我的兴趣眼下还不在于此。对于艺术我或许是个很主观的人,一个艺术品和艺术现象触碰了我的视线并不一定都会产生结果,只有触碰到了我的心灵才会写点什么。这本书中的文字差不多是我“写点什么”的一个结果。因此,最恰当的书名莫过于“独自叩门”了。并不是所有的艺术之门我都能叩开,机会虽然很多,但契机却很少。有的时候也难免为徘徊的过程“写点什么”。我的文字无疑义成了每个读者平心来面对的门,不管叩开与否,一切都要随缘。开门所及,或许是有心人的迷惑,或许是无心人的风景。

谈艺术的文字不是鸟类学。本来很平易近人的东西已经让理论家说得过于玄秘啦,逼得大众对之特别看待。如果衣冠不整,心存他念,真是不敢踏入艺术殿堂的大门,一见艺术家使张皇失措。我总觉得,艺术只有在一个人平视的时候才能看得见,因为它是与人的心灵直接相关的东西。仰视只会看到苍茫的云雾以及缭乱的星空,而且对人格化的脖子也不公平。我逐渐体会到,艺术其实是每个人的生活因素;对于自己,我常常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我既不仰视,也不俯视,更不希望与我振动数相近的朋友们产生仰视的疲惫,包括对我的文字。其实,读者的有艺术感受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两个人平视的时候才更易于沟通、理解,以至于产生灵魂间的友情。

并非所有主流艺术当中的人或作品都能造成我“写点什么”的契机,只不过是很有限的一部分。这原因很多,比如说,有些与我隔得太远;有些没能勾出我个人的内心问题;有时自己对“写点什么”发生了厌倦;还有的时候无暇动手,神游到别处去了。总之,这一切最终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本身是否需要。我本心是不想把对艺术的说三道四当成与个人生活太远的职业,生怕自己的勉强扰乱了别人平素的节奏,谁都不轻松。

说起副题“近观中国当代主流艺术”中的“近”字的含义,大致有两层:一是在时间上离现在很近,二是在空间上离我很近。说到底我是想不自觉地达到在近处能使心灵看个明白的亲切状态,并与自己的生活相契合。客观地说,书中所涉及到的人和作品也有不属于主流的,但对我生活过的那些“时刻”却很特别,他(它)们导致了我“写点什么”的契机,使我的个人生活多了一些内容。近观的视线容易清楚,而且可以平视。一旦自己回顾这些近观所得,就觉出很多文字的背后都有故事或情结,的确与生活史有缘。

把门叩开时希望平视到一张朴素的脸,我想读者也希望生活充实,这才是艺术的真谛!用个人阴谋使大家失常,那是帝国主义。好在这一点我已及时警觉。

尹吉男记于北京

作者简介尹吉男

艺术史学者,艺术批评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1982年毕业干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4年至198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业的研究生,获硕土学位。曾多次随国家文物局中国古代韦画鉴定组去南方和北方学习目鉴经验。

1988年开始发表关于徐冰和吕胜中的评论。1990年开始发表关于中国大陆新生代艺术的评论。1991年参与策划《新生代艺术展》(中国历史博物馆)。

1993年成为国家文物局委托培养中国书画鉴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成为《读书》杂志专栏作家。同年,成为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总策划,《东方》杂志专栏主持人。1997~199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主持“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与批评研究班”。1997~1998年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片《20世纪中国女性史》(20集)的总策划。1999年策划系列文化电视片《发现曾侯乙墓》(6集)。2001年策划大型文化电视片《点击黄河》(15集)。19

编辑推荐中国当代前卫艺术近十余年来百象纷呈,蔚为大观,已成为国际艺术界的一股引人注目的现象。著名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尹吉男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察觉中国艺术的这一新动向,并以独特的犀利笔法、潇洒文风,对于这一新潮流中涌现的重要艺术家、作品及流派予以深刻批评,不仅富于洞见,而且语言精彩,引人入胜。

目录

新版序言

序言

1新生代·近距离

中国现代艺术的旧有进展

9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艺术

凭借近距离

……[看更多目录]

文摘谜宫情境

谜宫情境

吕胜中总是以热烈和火爆来宣泻他的生命意识。一个女作家曾被生命中的某个现时感受所触碰,“这一瞬间如此辉煌!”她的感叹即便是梦吃,也足以使人惊醒,成为一个多愁善感的耐人寻味的箴言。“这一瞬间如此辉煌!”痛快淋漓的盛赞、自得,还叠压着叹惋的心理潜流。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只有两个超然的归宿比我们更为明细,又实实在在地等在你的旅途上,那便是黯然失色和死。这悲观宿命的精神潜流早已悄然微循环于我们的生命场中,充分提示了我们生存的种种警觉与惶惑。

也许就是守在路上的黯然失色和死才使得有限的生命更为热烈火爆,大红大绿,无比疯癫,极尽灿烂,于是有了“这一瞬间如此辉煌!”那意给繁复的全能的归结。其实不限于吕胜中,对世事敏感的人也在不时地把玩和品味一句颇具东方色彩的昏话——“极尽灿烂之后空悲的美”。这种美来自喜剧、来自盛年、来自活生生的热烈和火爆,来自许许多多的所谓激流勇进和登峰造极。吕胜中的充实而喷放的盈盈笑意也在劫难逃,难怪些许的孤独与惶惑也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暗自魂游。

死神曾清清楚楚地以戏弄和威慑之手碰撞过吕胜中的心灵之门,童年的溺水经历使他终生难忘。在他极尽灿烂之前已经亲聆了振聋发聩的丧钟,他的万幸生还是一个起点,把不幸的标记印在记忆的深层。我老是注意吕胜中写的《蛇梦》那篇文字,“我自小胆子极小,也自然怕蛇。”“直到长大了,做恶梦惊醒我的也时而有蛇!”我的已故的学友,曾说蛇在上古时是象征水患的,我不敢全信,但的确应对吕胜中的溺水与怕蛇之间来一点儿精神分析。吕胜中多次提到蛇的“狰狞”和“威严”,而他却一反常态,克制了对生命状态在表现上的热烈和火爆,把己巳年生肖邮票上的冤家,画得无比安闲柔顺,使人想到《聊斋志异》中那些女性的对爱。这自然会提醒人们不得不对吕胜中的意图做逆向的解读。

很显然,仅仅从吕胜中的艺术中去感受那般大红大绿的笑意是不够的。他是被地道的民间文化浸泡大的,就是在日后的采风过程中,他也注意到这样的事实:

年节日和婚嫁喜事生娃娃自不必说,丧事中的纸扎、彩幢也是花红柳绿,吹鼓手的曲子常常是红白事通用,为亡灵上祭时的舞蹈就像在扭迪斯科,使人感觉不出悲哀。

这是悲喜交集的热烈和火爆,也同样是以盈盈笑意体现出来的。而吕胜中的艺术作品又流露出一种莫名的茫然与惶惑。这让我想到他的近作《神路》(油画),一个红孩踩着一串红红

……[看更多书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