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灼热的大遗址

分类: 图书,历史,考古 文物,
作者: 周冰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16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1007948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作序推荐,《大明宫》电影与本书同步上映。
唐代宫殿,盛世再现。保护第一,兼顾发展。放眼世界,海纳百川。大明宫址,风光无限。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是一位地道的陕西人。是一位拥有留学美国名校经历的青年官员。作为大明宫遗址保护工作的主要主导者之一,特殊的身份认同,特殊的际遇,让作者在审视这片神秘文明废墟时,角度截然不同。他脚步经历的,是中国最伟大皇朝的黄金时期遗留下来的文明遗迹,在21世纪初叶的这10年,他和他服务的城市,开始了一段意义深远的文明重寻之旅。
这不仅是一个年轻人站在一座城市的视角上,对前人遗迹的心灵对话,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面对文明冲撞、传承、认知、解构等复杂状况下,展开的独立思考。这种思考,是在全球化曰益深入、中国变化曰益加速的今天,所进行的一次文明寻根。
那些掩埋在20世纪工业文明带来的水泥、街道、社区等外壳下面的,是中国文化曾经最自信、最开放时代的文明杰作。那里,曾经见证1000年前,另一次古老中国文明向外传播、并吸纳外来文化的斑斓过程。用熟悉了全球化概念的视角来分析大明宫的价值,并为其寻找合适的方式,进行保护、呈现,不仅是一座城市寻找文明的理想荐现,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立国的微观尝试。
今天,大明宫的发掘保护之路,是中国另一次重建自信的途中,以开放眼光肴待世界和文明催生的一次有价值的尝试。身为发掘、保护、建设工作重要参与者,本书作者的心路历程,尤其是认识大明宫、寻找大明宫、再现大明寓的思考中,留下了完整了规划记忆。这种记忆,包括电光石火的灵感迸发,包括与世界顶尖文物保护专家的对话、也有中国古建筑保护界最优秀的大脑们提供的宝贵思考,将这些规划记忆记载并穿插在作者与一座文明遗迹的对话之中,无疑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一个有价值的档案,不仅具备城市文明记忆的价值,更有思想史的回顾价值。
设想多年之后,大明富及其周边,已成为21世纪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范本。这部书也应会成为中国21世纪初叶,有关城市文明再建的一部特殊历史资料。后来的人们,会由这部书探寻到今天的中国官员,怎样建设城市,怎样寻找文化之根,如何构建心灵的归宿。
作者简介
周冰,陕西丹凤人,1966年生。管理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先后师从经济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教授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Mamus.W.Feldman,从事城市经济、城市资源及人口管理、文化传播及演化等领域的理论研究。现任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副主任、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总指挥、大明宫研究院院长。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千宫之宫
灼热的大遗址
大遗址与大灾难
大遗址需大关爱
大遗址——难、难、难
拆迁与经费难
保护与展示难
设计与建造难
传播与认知难
大明宫遗梦:脚本比《一千零一夜》更生动
熟知的故事
讲故事也要创新
体验参与故事
大明宫成就:千宫之宫
大明宫溯源
唐代最灿烂的建筑
龙行含元殿
从麟德殿到三清殿
清思院的幸运与不幸
附录:玄武门之变:大明宫的肇端
大明宫发现:帝国时代的管理模型
重压之下的浩大工程
农耕时代的管理模型
“烫手山芋”:遗址的保护与传播
烫手的山芋
全球文物的保护方式
用重大题材塑造国际影响
陆克文能帮我们
集中世界智慧
有了钱,也就有了手段
国际推广从《纽约时报》开始
文化传播的创新
寻找新的表达空间
遗址上的全球坐标
纵横透视
他国遗址
他国故事
日本人的做法
大明寓:跨越障碍的国际符号
视觉识别差异性
视觉识别统一性
文化障礴
拆“墙”建“桥”
让大明宫成为显学
被文明浸泡的城池
几个世界之最
新的显学
保护第一
第二部分 西望长安
长安城,魂兮归来!
长安——中世纪国际大都市
武则天时代的结束
从长安、君士坦丁堡到大马士革
最璀璨的明珠
长安:中世纪的全球化
长安、开封到纽约
朝拜全球化
归来的血脉
西安的布鲁克林:从皇城到“道北”
道北的大明官
一无所有气象万千
道北的历史
西安的大明宫
巴黎的咖啡馆
纽约的中央公园
伦敦的海德公园
大明宫的畅想
城市,人诗意地栖居
巴黎的拉德方斯
城市街道尺度
坚持的动力与方向
生活街道
限速区
鱼和熊掌
新西安:大明宫强者恒强
思想的解放
大唐有容乃大
“四海唐人街”
遗址公园的世世遗传
被激活的文化竞争力
第三部分 大唐风云
改变为了更好
有钱就能改
有钱不能胡改
盘活“唐朝”
积累财富的品牌
教育创新的晶牌
诗歌喝响的品牌
盛唐圆舞曲
价值的说法
价值的体验
文物的趣味体验
神圣的回归
英式旧书店&文化含金量
感叹旧书市场
英国的旧书市场
华盛顿圣何塞大明宫:全球语境下的博物馆群
大明宫的道路——硅谷还是深圳
大明宫博物馆群
聚集社会力量
考古与开放的双赢
附录:史密森尼博物院系统
高度决定视野
十大观念
文化遗产与发展动力
附录一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文化定位及文化影响力塑造
文化的大明官国家遗址公园和大明宫文化
大明宫文化的表现源则
大明宫文化的主流形态或形式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文化系统及其重要文化视点
附录二
云积雪压阿尔卑斯山
欧洲冬天的文明
世界遗产边都敢动土
风车已成为景观
比利时到底有多少人
叹为观止,艺术无处不在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 千宫之宫
灼热的大遗址
大遗址与大灾难
灾难总是在瞬间毁灭任何被炫耀的辉煌,千百年后,留下废墟和遗址。
历史总是在刻意地保留光荣和繁华,然而,沧桑过后,繁华落尽,平淡无奇。
灾难所创造的奇迹,不在灾难中,而在灾难后出现。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炽热的岩浆喷涌而出。遮天蔽日的火山灰,裹挟着高温把山上山下覆盖得严严实实。山下的整个城市湮灭了。2000年后,人们不经意间发现了这座废城。火山灰在灾难性的毁灭中把废墟变成了宅藏,这就是庞贝城。
公元904年,一座辉煌的宫殿,在一场战争后,被拆毁,只剩下台阶和夯土,让专家能感知它曾经的风光无限。这就是位于中国古长安(今西安)的唐朝大明宫遗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一盛唐王朝的行政中心,它存世的7-1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和了不起的朝代。它的规模极为宏阔,占地5000余亩,是当今北京故宫的4.5倍,比当代最眩目的那个叫纽约的城市里的著名的中央公园还要大300余亩。它中轴对称、前朝后庭的形制,使它成为后世东方国家皇宫建设的模板。
像庞贝城、罗马古城、唐大明宫这样的大遗址在世界上还有许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这些大遗址保存了巨大的历史信息,把其中的一部分已经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保护意味着珍贵,保护同时意味着处境的危险,意味着拯救。
从国际视野来看,20世纪以来的100年,拯救一直是一个主题词。
从20世纪开始,人类就不停地进行着拯救活动。一战、二战,艰难的战斗,艰难的胜利,四五千万人的牺牲,整个战争只是为了拯救人类的种族多样性。
……
书摘与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