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的勇气
分类: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个人修养,人生哲学/智慧,
作者: (芬)海尔斯丹著,毛子欣,王蓓译
出 版 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185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404361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来自北欧的超级畅销励志书,人生的希望不在于力量,而在于软弱。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自我拯救的力量?八个“人生悖论”为你开启崭新的人生。
本书是芬兰心理治疗专家,畅销书作家汤米海尔斯丹的最新力作。汤米海尔斯丹,有30多年行医经验,在芬兰享有“民族心理治疗专家”的美誉。本书在芬兰的销售已突破50万册(芬兰人口约500多万),全球售出15国版权。
在本书中,作者指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只有坚强,才能克服险阻、击败弱点,导致我们常会刻意否定自己的弱点,只在表面上逞强。他认为唯有面对自己的弱点,敢于“投降”,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作者提出了精神生活中的八项“悖论”,带领我们深刻体验生命,走向更为辽阔的人生。这八项“悖论”是:一、旅途始于驻足之后;二、真强必藏于弱;三、欲安全,必冒险;四、先舍而后得;五、做得越少,成就越多;六、唯独处,方能合群;七、唯合群,方能独处;八、活在当下,方能找到永恒。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作者指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只有坚强,才能克服险阻、击败弱点,导致我们常会刻意否定自己的弱点,只在表面上逞强。他认为唯有面对自己的弱点,敢于“投降”,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作者提出了精神生活中的八项“悖论”,带领我们深刻体验生命,走向更为辽阔的人生。
作者简介
汤米海尔斯丹,芬兰心理治疗专家,畅销书作家。有30多年行医经验,在芬兰享有“民族心理治疗专家”的美誉。 海尔斯丹是芬兰心理疾病治疗领域的开拓者,1991年出版第一部著作《闯进客厅里的河马》,首次介绍了病态依赖症的表现,该书销量超过芬兰以往任何心理自助书籍,创下记录。之后多次再版,截至2008年已是第三十一次印刷。《投降的勇气》是他的最新著作,至今在芬兰的销售已突破50万册(芬兰人口约500多万),全球售出十多个国家的版权。 海尔斯丹获赫尔辛基大学神学硕士学位,再婚,有前妻留下的三个孩子。除潜心心理治疗外,还为心理治疗从业人员开办培训课程。
目录
引言 病态的力量
第一章 旅途始于驻足之后
在悖论中找寻真理
智慧是知识的精华
智者多问少答
旅途始于驻足之后
第二章 真强必藏于弱
谦和:软弱中的力量
爱培育软弱
承认自己的软弱
缺乏爱会衍生耻辱
人能从软弱中学到生活的真谛
第三章 欲安全,必冒险
从水中的生物变成具有意识的生命
爱给我们安全
不真实的安全感
在孩童时代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怎么对待自己
孩童时代缺乏关爱的影响会代代相传
真正的安全感给人以生活的勇气
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恐惧
勇气是一种面对恐惧时的祈祷
英雄愿意聆听内心的声音
王子与恶龙的交锋
英雄有勇气走向真实的自我
安静是金
英雄的路是孤独的
灾难并不永远是灾难
我们的梦告诉我们什么是前途
第四章 有舍才有得
内心的王国中有你要的东西
成功的生活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表
什么是生活的目标
放下那些追求
放手才能得到
生活自有回报
依赖带来自由
第五章 做得越少,成就越多
肤浅使我们失去生活的方向
我们不是在过生活,而是在演生活
人是生活的主宰吗?
因为我忙,所以我才忙
自我的存在始于面对自我
爱是一盏灯,照亮通往心灵之路
感觉不到的心灵创伤
我们会从外部的成功转向内心的成功
深刻的生活不会简单地到来,它需要我们的选择
沉默中的过往
静心才能彻悟
平常心中孕育着巨大的能量
第六章 唯独处,方能合群
过去的经历是婚姻关系中的第三股力量
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认识别人
绝对的自由是爱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
人可以为别人分担痛苦,但无法替别人消除痛苦
“不”是个神圣的字眼
第七章 唯合群,方能独处
生存策略掩盖爱的缺失
爱的语言
爱永远是真诚的
爱会揭开人的伤口
心灵的创伤是我们的接触点
爱能驱赶惧怕
第八章 活在当下,方能找到永恒
无论多难,神圣也不会离我们而去
从生到死究竟意味着什么?
爱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书摘插图
第二章 真强必藏于弱
在我们的社会里,力量和软弱仍然是一对有待澄清的问题。我们不晓得如何处理自己的软弱,于是便掩盖它,当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回避它。同时,我们又仰慕软弱的对立面——力量,急切地想要得到它。我们追求力量,是因为我们认为只有强者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所需,而弱者只能弄些残羹剩饭来将就。由于看不到软弱的价值,人们就建构起了这样的文化:为力量而奋斗。人们不仅仅拒绝软弱,而且还鄙视它。
但是,就本质而言,到底什么是软弱,什么又算是力量呢?有的人貌似很强,但他果真就那么强吗?他会不会是在用表面的力量掩盖内心的软弱呢?换句话说,世上会不会有一种病态的力量呢?这种力量会不会让人染病呢?我们的文化在摒弃了软弱的价值之后,是不是患上了这种由追求强势所带来的疾病呢?
优越的强者也好,卑微的弱者也罢,或者说我们所有的人也好,会不会都是软弱的呢?还是说都是强大的呢?到底哪种情况对,哪种不对呢?软弱是不是就意味着一个人不好或者无能呢?力量是不是就一定解释为不软弱呢?或者,会不会力量是来源于软弱呢?会不会那些能与自身的软弱相濡以沫的人才算是强者呢?
那么,到底什么是软弱?它是不是就意味着自视卑微?我没能出人头地,这就低人一等?谦和是不是一种人们可以体察到的个性?它是不是一种通过努力就能养成的性格?为人谦和是否能有回报,也就是说,这样做是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有没有实际意义,它能不能把人变成强者?自我哀叹和公开承认软弱有什么区别,或者存不存在区别?人有没有可能以软弱做幌子,逃避人生以及自我成长的责任?
这些问题在困扰着我们,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尽管我们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自寻烦恼。很明显,力量与软弱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二者之间充满了令人极为心绪不宁的内容。这就是悖论的特点。那么,这种心绪不宁是否也使人们可以从悖论当中寻觅到神秘智慧的迹象呢?如果我们真发现了这种智慧,它能不能给我们以启迪,感悟到更深一层的精神生活,乃至引导我们享受到这种生活的快乐呢?
谦和:软弱中的力量
力量与软弱,如果算不上是人生唯一最重要的问题,至少也应该是人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关系人的基本性质,因为这一对矛盾会引着人们去探寻内在和外在的自我。在把软弱视为应该被唾弃的、令人耻辱的文化中,人们会觉得自己至少应该显得强大。于是,人们就使劲地干,为的是制造出一种有力量的外表以掩盖住自己的软弱。一个人的内心越是软弱,这种外表就必须越能唬人才行。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看上去越强,他的内心就有可能越软弱。这种为了隐瞒软弱而衍生出来的强大是不健康的,因为它没有把真实作为立足之本。如果与人交际为的就是显示力量,那么,所展示出的就必然不是真实的自我。一个人只有在承认自己的弱点,拥抱自己的弱点,暴露自己的弱点时,才称得上是一个真实的、全面的自我。
那么,假设软弱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如果我们能把它实实在在地摆出来,它会是个什么样子呢?那就是谦和。谦和是一种力量,但它不排除软弱。事实上,真正的力量源于软弱,这是因为有力量的人敢于承认自己的软弱。所以,真正的力量就是谦和,因为谦和是我们直面自己的软弱并且与其妥协的结果。谦和的人是真实的,因为他已经发现而且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由此也就涉及了本书的第二条悖论:真强必藏于弱。
如果你细细观察一下那些蝇营狗苟争权夺利的人,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他们实际上是在竭力地铸造一种外壳,包住他们的无能。一个人为谋得一个位置,会尽自己所能去争权,他感觉这样才算安全,才显得强大,才能远离软弱。当然,权利并不总是表明当权者在逃避软弱,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财富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敛财成性,为物质而活,他终归是追求一种富足感,为的是看上去不软弱。和权力一样,财富本身不一定就是一个人逃避软弱的迹象,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我们的文化里,外表比真实的自我更重要,而且已经重要到了外表就等同于自我。多数人挖空心思地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穿最新款的服装,出入大饭店,结交上层的朋友。这种刻意追求还会发展到装修房屋,去健身房,减肥,开高档车,读流行的书,到体面的地方度假,在最时尚的地方购物,乃至整形美容等。
为了有魅力,有感染力,人们在颇具匠心地塑造自我形象,塑造一种线条流畅、精心打磨出来的自我新版本。这个新版本丝毫没有让人感到不体面的瑕疵,不会有做工粗糙、不精致、缺乏个性之类的质量问题。我们向人们炫耀这个版本,向自己、也向他人表明我们不软弱。直到让别人信服了我们的强大,我们才感觉像是争到了生活的权利。但是,我们会为这种骗人的把戏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如果我们不真诚,就不会得到真正的感情,没有真正的感情,我们就会遭受寂寞孤独之苦。
爱培育软弱
对力量和软弱的讨论会直接导致对爱的讨论。除非我们的周围充满爱,否则我们就软弱不起来。因为没有爱,软弱就会不安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对外精心建构自我保护层的原冈。对爱懂得越少,这个保护层就会造得越坚固。
爱培育软弱,这是因为爱心允许人们暴露自己的无能。爱心深深地尊重着人性,它拥抱真正的自我,鼓励人们做真实的人。面对软弱,爱不会受到惊吓,不会感到厌恶,相反,它会给软弱腾出生存的空间。实际上,爱和真正的力量一样,也是源自软弱。我们都知道,要去爱一个色厉内荏又自命不凡的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要爱一个软弱的人却很容易,这是因为软弱会唤起同情。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往往会博得我们的爱。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的软弱是一种自然的软弱,正是这种自然的软弱,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
当然,软弱也会遭人唾弃。那些掩饰自身软弱的人会鄙视他人的软弱。我们越是否认自身的软弱,就越是谴责他人的软弱。这就是隐藏在学校里和工作中那些恃强凌弱现象背后的逻辑。恃强凌弱者缺乏自尊,换句话说,他们不自爱。所以,他就极力以损害他人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形象,认为踩在他人的身上就能比别人高出一头。
承认自己的软弱
力量和软弱的问题也是有关认清事实的问题,因为事实会让虚假的力量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认清事实会使人们卸下面具,显露出真实的自我,认清事实能让人返璞归真。
一个能与自身的软弱相安度日的人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其本质之脆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当我们发现了自身弱点的时候,也就发现了我们自己。我们一旦接受自己是软弱的,就会进而发现我们不可能在生活中靠着单枪匹马获得成功,接下来就会认识到我们需要他人,再进一步,就开始允许自己具有这样的需求。对这个事实理解得越深,我们对人际间有益的相互依存关系之意义就理解得越透。事实表明,依靠他人就意味着依靠爱。爱心营造的是一种对周围所有人的呵护,在这种呵护下,软弱会觉得像在家里一样轻松自然。爱心就是这样一种大的环境,我们注定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自感卑微的人是现实主义者,他承认自己的软弱。那些极力掩盖弱点的人恰恰是不现实的。从表象上看,他们似乎异常强大并令人叹服,但是他们这股力量会物极必反,会让人看透他们不过是貌似强大,即在力量的外表下包藏着懦弱的本质,只有最富有洞察力的人才能看穿这一点,因为这种强大的外表是有着实际内容的,它有一套令人肃然起敬的知识结构。知识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出在了对知识所持的态度。知识是谦卑的,因为知识本身就具有局限性。俗话说,一个人懂得越多,就会觉得懂得越少。
通往“真我”的道路要贯穿软弱,没有第二条路可选。事情的真相会奋力把我们引向我们自身的无力、软弱和绝望。如果我们勇于承认自身的软弱,现实就会赋予我们自由,但与此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因为要想面对我们竭力回避的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当我们遭遇到自身的软弱时,我们既需要爱,也需要认清事实。如果没有爱的保护,我们就无法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那个完全真实的自我。
……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