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立宪主义的思想根基:道德、民国与法治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中国立宪主义的思想根基:道德、民国与法治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法律,宪法、行政法,

作者: 桂宏诚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30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970773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通过分析民主与法治间的张力或悖论,说明西方宪政主义的核心要旨。

探讨立宪主义引进中国的语境,说明“立宪政体”、“宪法”或“宪政”等词汇的含义,说明西方立宪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应有之义。

讨论形成中国立宪主义最重要的概念基础,并就民权思想的含义、语境与思想渊源进行分析。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与儒家意识型的建构与解构过程中,说明中国立宪主义的形成与发生变迁时所产生路径依赖的情形。

作者简介

桂宏诚,男,1965年生于台湾省高雄市,祖籍安徽省。目前为德霖技术学院董事与兼职助理教授、世新大学兼职助理教授。 2002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6年1月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取得(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法学博士学位。 研究兴趣在于中西方宪政理论、政治学及公务员行政法制等相关领域,除著有《中华民国立宪理论与1947年的宪政选择》—书外,发表过学术论文20余篇,并在报纸及网络上发表约:300篇文章。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目的

第二节研究主题概述

第三节研究途径与思路框架

第二章民主与法治存在张力的立宪主义

第一节宪法、宪政与立宪主义

第二节作为先定约束的宪法

第三节宪政、法治与民主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立宪主义引入中国的语境

第一节语境分析的意义与重要性

第二节“宪法”与“立宪”的词义分析

第三节“立宪”在中国语境下的应有与实有之义

第四章中国立宪主义形成的基础

第一节民权研究的意义与态度

第二节从人民议政之权到人民作主之权

第三节从“人人有自主之权”到自由与权利

第五章中国立宪主义在政治变迁中的演化

第一节传统一体化结构与普世王权

第二节儒家思想与立宪主义的接合与转化

第三节权利、道德与权利的道德化

第六章结语:兼论中国式立宪主义的建构

第一节宪政为道德化民主权利的实现

第二节保证体现民主权利的宪政观与法治观

第三节道德为体而民主与法治为用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导论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中国就已有了立宪与实施宪政的诉求。而追求立宪与宪政对中国来说,虽然并不算是个新鲜事,但这个可称为“运动”的政治改革,却在中国曾中断了半个世纪左右。直到20世纪末,承续追求宪政血脉的主张,才在中国如同“运动”般地复苏了起来。同样,学术界在有关中国宪法或宪政的研究上,也可以说曾经发生了同样的断裂,直到国家领导人宣示了“法治”与“宪政”的重要性,这个研究课题才又成为新的热点。

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和1999年修改宪法的过程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重申了宪法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紧接着,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继续阐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强调要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不断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