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近地表异常校正

分类: 图书,自然科学,地球科学,地质学,
作者: 郑鸿明,吕焕通等编著
出 版 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19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216960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物探技术的发展,创造出新疆油田巨大的经济效益。准噶尔盆地的勘探工作者经过长期科研攻关和生产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先进、适用的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技术。为了使这些成熟的物探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将配套、成熟、效果显著的物探技术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很有必要。本书是针对近地表异常校正技术的总结。静校正技术是地震资料处理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地震资料处理品质的关键一步。本书从近地表异常校正技术的原理出发,到近地表异常校正的方法实现,以及对校正方法的认识都做了较详细的论述。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简介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地震勘探中近地表异常的校正方法。内容包括:各种基准面静校正、剩余静校正的基本原理;基准面的选择方法及做好静校正的思路;书中结合近地表正演模型详细分析了静校正对地震波场的影响,对叠加速度场的影响;静校正建模和计算的误差分析及地震剖面时深转换的基准面问题;同时介绍了集静校正方法研究和应用于一体的“近地表结构解释系统”,以及静校正技术的认识和发展等。
该书可供地震勘探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1 近地表异常
1.1 何为近地表异常
1.2 近地表异常校正
1.3 近地表异常校正的意义
2 近地表结构特征
2.1 山前冲积扇区
2.2 戈壁区
2.3 农田居民区
2.4 沙漠区
2.5 其他类型地区
3 基准面静校正
3.1 微测井
3.2 小折射、大折射
3.3 近地表模型建立
3.4 确定基准面
3.5 静校正计算
4 沙丘曲线静校正
4.1 沙丘曲线静校正方法原理及计算
4.2 沙丘曲线静校正方法分析
5 初至波静校正
5.1 广义互换法
5.2 CRM对比折射法
5.3 层析反演方法
6 剩余静校正
6.1 自动剩余静校正
6.2 初至波剩余静校正
6.3 模拟退火剩余静校正
6.4 地表非一致性静校正
6.5 时变时差校正
7 近地表结构解释系统
7.1 系统库建立的意义
7.2 SPS+地震辅助数据格式标准
7.3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7.4 系统发展与展望
8 如何做好静校正
8.1 如何做好基准面静校正
8.2 如何做好剩余静校正
8.3 如何应用静校正
9 基于理论模型的静校正分析
9.1 模型设计
9.2 模型的正演
9.3 模型1的处理
9.4 模型2的处理
9.5 模型3的处理
9.6 各种静校正基准面模型处理分析
9.7 静校正时移对叠加的影响分析
9.8 两步法静校正的基准面研究
9.9 填充速度研究
9.10 结论与建议
10 静校正技术的认识和发展
10.1 近似层替换静校正
10.2 波场延拓
10.3 CMP参考面及时深转换
10.4 CMP参考面及时深转换
附录A 陆上地震勘探表层调查辅助数据格式(SPS+)
附录B 表层调查点数据注释文件示例(部分数据)
附录C 初至时间数据注释文件示例(部分数据)
书摘插图
1近地表异常
近地表是指地表以下未成岩的低速介质区,虽然厚度不是很大(几米至近百米,个别区域达到几百米),但它对地震波场改造很大,不利于地震勘探采集数据的处理。因此,地震资料处理之前需要对近地表产生的影响进行校正,如何校正,正是本书所讨论的内容。
近地表沉积的介质相对更深层的地下介质,沉积年代相对较短,长年的分化作用使近地表沉积的介质疏松,无胶结或半胶结,地层中含水与不含水,含水量的多少都会引起地球物理特征的变化。另外,近地表厚度和速度的各向异性、地表高程起伏都会对地震波场造成不等量的延迟,延迟的大小与近地表地层的物性有关,这种延迟时若不经过校正,将影响到共中心点的叠加成像和构造形态的可靠性,以及最终剖面的对比解释。
1.1何为近地表异常
理想情况,地震数据采集应在一个水平面上进行,并且近地表的厚度、速度空间不发生变化。换句话说,就是各物理炮点、检波点近地表造成的时问延迟是等量的。这在简单的近地表结构地区或在平原地区可近似认为对地震波场不产生影响。实际上,这种理想情况下的近地表结构是不多见的。近地表异常可定义为:近地表由于高程、厚度、速度的空间变化,当地震波穿过近地表时产生不等量的延迟时差。从处理角度来看,近地表异常改变了反射时距曲线所遵循的时距曲线方程,动校正后不能同相叠加成像且不能反映真实的构造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