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提要(人文社会科学部分 2006)(全三册)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国家图书馆 编
出 版 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全3册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1339860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本套书共收录2006年度人文与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论文提要近6000余篇,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该书分类严谨,体例合理,内容详赅。每篇论文提要包括论文题目、作者、指导教师、学位授予机构、学位授予年代、页数、提要正文和关键词。正文提要力求在较短的篇幅内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揭示出文章的精神要义,反映出作者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书后还附有《著者索引》和《关键词索引》。而且,论文提要按顺序编排流水号,以便读者掌握某一专业在某一时期所发表的论文数量。
目录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社会信任问题研究
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
历史复杂性的观念
生存矛盾与非理性主义转向
从抽象个体到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意识形态:建构执政合法性的思想基础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研究
现代社会制度构建的人性诉求
把哲学变为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特点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
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作为自由和平等的正义: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研究
毛泽东政治文明思想初探
对泰罗科学管理的哲学思考
社会分层论
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再理解:兼对实践本体论化的分析
地位不一致与阶层结构变迁
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
阿多诺新音乐哲学研究
人类认识之翼:非理性及其在人类认识中的作用
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道德的博弈:交易秩序的伦理分析
西方大众传媒的全球化与我国的对策研究
《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马克思与蒲鲁东思想比较研究
管理的人性本质
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
从“理性的颠倒”到“实践的颠倒”:马克思对黑格尔真理观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关系的逻辑:资本的时代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合理形态
意识形态概念研究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论环境伦理学的人学基础
以和谐看待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
现代性视域中的城市伦理研究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怀疑论研究
可行能力:阿马蒂亚森经济伦理方法研究
“柯尔施问题”及其解答
现代性视野下农民主体性建构
社会主体权利制约国家公权力的法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研究
论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观念”的基本差别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
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
马克思现代性政治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理论反思
关于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思考
政治哲学视野中的社会资本
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初探
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社会排斥研究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价值目标选择
重建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析
法的信仰:一种政治哲学的分析
超越启蒙: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研究
理解马克思:在实践的解释学视域内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及其走向
论完整的科学教育
他者之维:自我生成的实践论阐释
桑德尔政治哲学研究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青年问题
公民社会组织与社会和谐发展
论马克思的个人概念
拉克劳、墨菲的政治和国家理论述评
价值中立与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个人与社群: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审视
神学批判的终结与现实批判的开端: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耶稣传》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问题的哲学研究
科技意识形态研究
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
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关于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再思考
论非主流文化
文化符号与人的创造本性:早期符号理论比较研究
反同一性逻辑的生成性存在:德勒兹《差异与重复》一书的文本学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解释学问题
……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管理学
书摘插图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社会信任问题研究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在简单阐明信任的含义及其分析维度的基础上,对社会信任的基本形式进行了梳理,进而从交往态度、价值心理、文化模式和社会资本几个维度对社会信任的本质进行了探讨。第二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对社会信任模式与交往方式的历史关联以及社会信任模式的形塑过程予以探讨,论证了从传统人格信任模式向现代系统信任模式转换的客观必然性。第三章剖析了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信任的双重建构关系,指出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契约文明,比其他任务形式的经济更加需要信任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但与此同时,受市场经济趋利本性决定和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市场经济对社会信任也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第四章从现代公共生活的缘起和具体特征人手,论证了现代公共生活对社会信任的高度依赖性。政府公共权力如何有效运作以确立其权威性即公信力,成为现代社会政治秩序和公共生活秩序建构和维系的关键,是现代公共生活的核心问题。社会信任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能否正常运行,是关系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程度一个重要的指标。第五章指出全球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多重信任危机时代,进一步阐述了增强民族信任在重建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新秩序中的基础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