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2003年俄罗斯经济改革白皮书

分类: 图书,经济,国际经济,
作者: (俄罗斯)格拉济耶夫 等著,王广振 等译
出 版 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25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073680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中我们的出发点是:从社会、家庭或者个人的角度来看,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公民和国家的生命。换句话说,生产什么样的物质、能源、产品和服务,生产多少,都是为了满足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保障俄罗斯公民及其家庭、子孙后代,俄罗斯各个民族以及俄罗斯国家本身生命再生产的要求。这一主要目的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只能依靠无需理论解释的绝对指数,也就是实物经济指数来作出判断。
每一吨钢铁或化肥、工厂生产的每一台拖拉机、供给居民使用的每一千瓦电力,这些都是绝对指数,它们所代表的唯一概念就是完全确定的物质财富的数量,它们为国家和人们生存所创造的条件是不以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或政治制度为转移的。
自然,人们的幸福和福利仅仅依靠这些绝对财富是无法得到保障的,因为人的需求是广泛的,而且永无止境。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拥有足够的化肥、钢铁和电能时,我们对此并不很关注。然而,一旦它们的产量开始减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门、住房变得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了。一旦这些保障生活需要的重要物质成为最主要的东西时,“更高级”的需求则成为次要的了。目前相当多的俄罗斯家庭正处于这样一种境况,更严重的是,俄罗斯整个国家也处于同样的境地。
所以,本书提供的数据都是代表基础工业部门生产状况的实物指数,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独具特色的“骨架”。在这本不算很厚的书里,我们不可能囊括哪怕所有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但是整个经济紧密连接为一个体系,所以我们所列举的这些重要产品的清单已经能够展示俄罗斯总体经济形势粗略但却真实的状况。
作者简介
谢尤格拉济耶夫,生于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1991~1993年任俄罗斯对外经济联络部第一副部长,后任部长。国家杜马议员,1993~1995年和2000~2003年为国家杜马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
目录
第一章 人口和居民健康
一、医疗保健
二、家庭、妇女和儿童
第二章 食品生产和消费
第三章 居民福利
第四章 工业和建筑业
一、动 力
二、结构材料
三、机器制造
四、化学工业
五、消费品的生产情况
六、建筑业
七、恢复生产的前景
第五章 农业
一、改革过程中农业制度的改变
二、改革与从事农业活动的经济条件
三、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
三、种植业
四、畜牧业
五、改革过程中农村社会领域的变化
第六章 交通运输
译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人口和居民健康
一、医疗保健
俄罗斯幅员辽阔、人口密度很小,所以治疗和预防等医疗保健体系的建设需要花费很大的工夫和资金,医院及各类诊所的建设和改造以及医疗设施的配备等问题一直让俄罗斯政府颇为头疼。尽管如此,苏联解体之前,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激进改革开始以后,此类建设已经被压缩到了极低的水平。从下列图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的巨大差异。
由于俄罗斯联邦政府一再压缩医院建设,原本建立起来的那一套体系也遭到了削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89年每1万名居民还能拥有138.7个床位,而到了1994年就只剩下127.4个了,到了2003年则只有111.6个。
对于远离城镇医疗中心区的偏远地区来说,医疗系统的这种建设萎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显得更为严重。
根据图1-5和图1-6所显示的医院和诊所的建设和新投入使用情况来看,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1985~1988年)全国的卫生保健系统得到了明显加强,这很快就在人口变化指数上显示出来了——死亡率明显降低,出生率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