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王山著)

分类: 图书,经济,国际经济,
作者: 王山 著
出 版 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23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446448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继《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后,作者又一震撼力作。深度剖析世界状况,重塑人类发展思维。
内容简介
十五年前,王山先生用“第三只眼睛”观察中国时,全球化热潮正在世界兴起,在世界不同角落分散发展起来的人群开始加速汇聚,整个世界处于亢奋的开放期;而今天。世界已经成为一体,人类终于走完了融合成一个大人群的历史。但是,当“人群之外再无人群”时。人类社会也就触碰到了这一波发展的极点。
从开放走向封闭,从秩序回归无序,由明澈转而混沌,当人类社会冲撞进一个巨大的黑箱时。这个世界将发生什么变化、上演什么故事?
在本书中,王山先生以睿智的思想、天高地远的气魄和阅读感极强的文字。为我们开启了审视过去、今天和未来世界的“第三只眼睛”。
作者简介
王山,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8月出生于浙江金华,1967年初中毕业于北京第十三中学。此后在山西雁北务农、大同煤矿井下采煤及军中服役。1977年后在北京多个文化事业单位任职员、科长、处长、副院长,20世纪90年代后专职从事文字写作及外文编译。王山的主要作品:“血色青春”系列之《天伤》、《天祭》、《天爵》,小说《大玩主之地殇》,哲理小说《地魂》,哲学笔记《真理的出生地——生命》,社会评论《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目录
前言:一声钟鸣 四句提问
1. 全球化运动,把动物本能记忆作为旗帜
2. 当知识成为权力,市场出错就是必然
3. 狗食盆子,国际阶级斗争的由来
4. 房顶塌落下来,砸了美国的头,伤了中国的腰
5. 两则谜语:盲人瞎马与光着屁股比正义
6. 使用右手的代价是失去左手;追求进步,却失去幸福
7. 关于陈世美停妻另娶的理论阐述
8. 科学理性,这爱伙的脚已经伸出了边界
9. 人类社会应该是一只自由飞翔的鸟儿
10. 历史是一片水,而不是一条河流
11. 人的本性,是天人合一
12. 当强盗遭遇流氓
13. 坚决不当老大,是个智慧
14. 中国的田野里有一棵树
15. 一条大河,既有左岸,也有右岸
16. 最痛苦的是,梦醒之后却无路可走
17. 与人拼刺,手中应有剑,而不是一根棍子
18. 全球化运动,何日君再来
19. 三原色,未来世界版图的颜色
20. 把人类社会的一切尘埃,都投入大海
21. 收集再多的狗毛,你也不算是养犬人
22. 不管这条汉子是不是已经死了,我们现在就要做尸检
23. 尸检报告:这家伙还少
24. 通往天堂之路
25. 智障人士设了一个局,全世界都栽了进去!
26. 当小保姆突然成了一家之主
27. 正义不是一道数学题
28. 最年轻的小伙伴现在当了地球村的首领
29. 市场经济理论:在花瓶中播种小麦
30. 人心比天大,那么,我们需要多粗的管道才能输送人心?
31. 把花瓶里的那棵野树秧子,重新栽回大地
32. 隔着一张纸墙,市场的隔壁就是战场
后记:行走于黑暗中,我们凭借什么做指引
书摘插图
1全球化运动,把动物本能记忆作为旗帜
郑重地写下了这个题目后,我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几分沉重,几分迷惘,甚至还有些沮丧和愤怒。
“全球化运动”这个词语是个涵盖很广的概念,比如中国盛唐时期的丝绸之旅,大明朝郑和七下西洋,都有全球化的意义。这里指的全球化运动有一个比较直接的定义,指的就是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发生的一股市场原理主义潮流。在这股潮流的冲击下,以金融为杠杆的经济贸易活动呈现出向全世界无限度扩展的趋势。
作为这场运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集团认为,发展经济、消灭贫困、增强国力,这三大目标对任何国家的统治集团来说,既是压力又是诱惑,压力大于诱惑。为了维持政权的稳定、保持其合法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被迫打开国门,实行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政策。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取消贸易壁垒和金融的限制,实现全球统一市场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旦统一市场得以建立,就会进一步削弱国家政治权力对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控制,并逐步消灭各国内部统治阶层的政治、经济特权,从而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进步与繁荣。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两句名言曾经给全球化运动倡导者以巨大鼓舞,似乎验证了这场运动的设计思想不仅符合逻辑,而且有着强烈的现实必然性。这两句话是: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
消灭贫困,实现共同繁荣,这是全球化运动的目标和公开扛出来的旗帜。我不认为这里有着预谋性欺骗,不是发达国家集团为了扩张势力、扩大对全世界掠夺而设计的陷阱;相反,其动机纯良、目标高尚、手段和平,因而堂皇正大、光彩夺目。
这场运动一经发动,立即就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了极大的声势。全世界蕴蓄已久一直被压抑的发展欲望在瞬间被释放了出来,干柴、烈火、强风,烈焰腾空,轰轰然已成燎原大火。并且正如发动者所料,这场革命解放的不仅是生产力,还要解放人民。各国在开放国门、发展经济的同时,政权形式也在民主运动的推动下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期间,东南亚各国爆发民主运动、苏东政治军事集团解体、东欧国家相继发生“颜色革命”。中国的民众也频频发出政治改革的呼声,并在其后进入了有控制的、然而是确定的政治改革历程。
20世纪的最后10年是在全世界一片欢欣鼓舞的热烈气氛中度过的,那时还出现了一个有些可笑、然而却是深入人心的词语——地球村。全球同此凉热、融融一家亲的局面正以不可阻遏的步伐坚定地向前推进。人们满怀豪情和憧憬地期待着新世纪的到来。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随着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正在熊熊燃烧的全球化运动之火就像突遭一场迎头冷雨,火苗子瞬间就矮了下去。喧嚣声浪渐渐消退,越到后来越归于寂灭。此后的8年,就是在忐忑不安中等待,终于等来了2008年年中的美国金融危机大爆发。
全球化运动是不是就此宣告失败,现在仍不能下这个断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个过程结束了,全球化运动自此将进入一个漫长的退潮期。也许以后会重燃烈火,也许不会,但是地球村这个曾经在青年一代中非常时尚的词汇,将作为天真幻想的标记,永远被人们忘记。据社会心理学家和政治学家的一致推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流行于世界青年中的时尚词汇将与爱国主义激情有关。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全球化运动,这个许诺要给世界带来共同繁荣的壮举,究竟出了什么偏差?
面对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大衰退,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奋力抵抗,自救和互救,最终能否勉强支撑住由全球化所堆砌起来的这座巍巍大厦,结果难以预料。多数分析家偏向于悲观,少数人的看法则近乎绝望,个别人对世界可见未来的经济形势作出的预测更极端,就像是黑色咒语,使用的全是灾难、地狱等凶险词汇。表示乐观的,寥寥不过数位,大都不是正宗经济学派的门徒,因而声音微弱如过耳之风。也没有人认真倾听他们的见解,因为在那些具有正宗血统的人眼中,他们不过是些旁门左道,仅凭想当然说几句激情话,没有什么价值。
无论如何,现在列车是冲出了轨道,七扭八歪地瘫痪在路基上,满目皆是受伤的人群,呼救、叫骂之声沸反盈天,惨不忍睹。惊魂未定,有人慌不迭地立即开始出手救援,有人还在慎重,称尚未见到真正的底部,仓促出手不过是徒耗银两而已。救或不救,各随己愿;不能遂某些人心愿的是寻找事故发生的真实原因。一旦找到了那个出轨点,就是戳中了一些人的要害。
于是,在一片废墟中,人们捡起了那面写着“共同繁荣”几个大字的旗帜,开始认真审视。
很久以来,人们都说共同富裕或共同繁荣是人类未来的必然,因而也就是人类的伟大理想。尽管这个理想暂时还不能实现,还要经过有人先繁荣起来、有人咬牙先受些痛苦这种曲折坎坷过程,但是有理想的事业就是正义的事业,就是一条堂堂的正路。这些话义正词严、正气凛然,彰明如天上那个太阳,你无力反驳,也不敢反驳。
而到了今天,更出现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无论信仰如何,也无论实行的是什么社会制度,全人类几乎不分差别地都把“共同繁荣”当做社会发展的终极理想。查看一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的公开演讲,他在竭力推进全球化运动时,共同繁荣这类词语是经常挂在嘴头上的。这就让人产生了一个错觉,美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同人群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信仰,因而所选发展道路各异,价值观和现实利益相互冲突、对立,然而如此分裂的人类,却非常奇怪地存在着一个全人类的共同理想,这不是很蹊跷吗?殊途同归,还是把理想做成了一个大蛋糕,人人得而食之?
这里有一个对理想的天大误解。
相依为命、共同繁荣,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和生存方式,因而也是人类对自己动物性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记忆。从蜂群、蚁群到一群猴子、一群大象,内部虽然有等级差别,但共体却是个体存在的依据,共体大于个体。狼怕失群、人怕落单。一旦脱离了群体,单独的一只猴子即使再强壮,在树上也蹦跳不了几天。
人是从动物演进而来,脱身而成为人的历史并不长,充其量也不过200万年,拖泥带水的并没有走出很远。因而人也对共体有着一种出白天性的向往和对离群的恐惧。这是无须教育就有的一种动物性自觉。
但是人类对共体的维护已经有了一些理性色彩。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苟子说,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他的这句话很有意思。他是说人的生而有之的本能与利益算计有关。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共同繁荣未必是他的最大幸福,他完全可能依靠个人奋斗或机会而成为超越大多数人的更幸运者;但如果没有了群体的安全和繁荣,绝大多数人则肯定会坠入不幸。最准确的计算就是对概率的本能把握。那么,一个人成为大多数人之一的可能性大呢,还是侥幸成为少数幸运者的可能性大呢?很显然,前者的概率要大得多。为了个体的最大利益和最安全的生存,你会选择共同繁荣呢,还是选择个人奋斗?毫无疑问,你的本能选择就是共同繁荣。
所以,共同繁荣不是什么崇高理想,而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性计算,也可以说是一种聪明的或理智的选择。人这个物种能发展到今天这么大的规模,已经完全独霸了整个地球,与人的本能的然而却是理智的选择密切相关。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简单的然而却是很大的问题。共同繁荣是人的动物性本能,同时,人类又把它作为自己前进的理想和旗帜,这是激励人的进化呢,还是在向往和鼓励退化?人类在自己的进化过程中,是逐步摆脱并远离动物性呢,还是摆脱文明而重新回归动物性?难道人类的进化道路就是走一个首尾衔接的圆圈,从一种理想主义走向另外一种理想主义,从动物出发再走回动物?
这个路径是谁给划出来的,上帝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是的,这就是问题之所在。
人类目前正处于进化的过程中,可以肯定的是,它的进化方向是逐步远离动物而去,拖带着野蛮、然后挣脱野蛮走向开明。在这个行进的路途上,人类时时要抬起头来向远方眺望,不仅是希望看到自己未来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向那个可以作为前进方向指引的地标嘹望一眼,不使自己迷途。但是,那个地标并不存在。人类除了对自己原始动物性的记忆外,对未来的自己根本就是一无所知!甚至也无从想象,就如同一群非洲原始角鹿,它们能预见到自己的未来会进化成长脖子长腿的长颈鹿吗?不能。
没有路标和指引,这条路还怎么走?人类能依靠什么保证自己不会走错方向呢?
除了本能记忆和直觉判断之外,人类还有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想象力再丰富也是本能的延伸,如同线上的风筝,失去根基,它就什么都不是。至于抽象思维,比如运用归纳、综合、比较和逻辑等方法找寻规律,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机械式运动,人类的发展特别是进化要生动复杂得多,不是按照蓝图施工的。
于是,人类只能把原始本能记忆当做前方的目标,这就是共同繁荣理想的由来。
必须提醒一句,人类的本能记忆是非常驳杂的,不仅是对共体依赖这一种,还包括其他非常丑陋的东西。比如杀戮、多妻、领地观念、群体之间的差别和天然仇恨等,这些东西是以打包方式整体存在的。当人类把其中的一种本能当做理想时,也不可能把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彻底剥离,它们仍然要起作用。如果按照现代人的道德标准对人类本能作出划分,有的光明,有的黑暗,那么人类就只能痛苦地在光明与黑暗中挣扎。你只能一锅端走,根本容不得挑肥拣瘦。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人的天性是一个球,一半渴求欢乐,一半向往牺牲。
本能是一个整体,这个现象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提示:作为物种生存和进化的依托,本能这东西既对个体起作用,也对物种本身起作用。同种间的杀戮、排斥、霸占、淘汰,这些非常污秽的本能,是物种进化的基本手段,离开这些污秽,物种就无法存续。
共同繁荣作为人类的远大理想,符合现在生存着的人们的利益,就是说符合物种个体的利益,但是,它符合人类这个物种自身的进化利益吗?未必。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一个物种只有实现最充分的分化和个体奇异化,才能抓住基因突变的机遇,适应环境,从而保存物种本身。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南方的养兰之风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绝,就是因为兰花品种繁多,不断变异,奇葩异株、争奇斗艳。中国北方曾经兴起过君子兰热潮,起因是某伟人生前颇喜此花的高洁,但这股热闹很快就冷寂了下来。现在市场上的君子兰也只能算是个低档花草,铺地板的价格。受冷落的原因也很清楚,品种少、无异端,因而形象单调,无非就是叶片肥厚长短之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