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1851~2005)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历届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1851~2005)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建筑,建筑设计,室内外设计,

作者: 蔡军,张健著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17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1210551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历届世博会建筑均具有区别于一般建筑的许多特点。第一,世博会建筑本身即具有极强的展示性,或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材料,或表达超前的设计理念,因此最能代表其所处时代的建筑发展特征、举办国或建设方的经济实力、文化风貌乃至国际地位。第二,由于世博会的举办期限一般不超过六个月,世博会建筑由此具有两种命运:一种为会后即拆除,一种为会后继续利用(有时建筑性质会有所改变)。这样,对于前者,就需要设计者更多地考虑建筑的灵活性及构件的可再利用性,后者则需要设计者更多地考虑建筑功能的可变性,当然更多的还是建筑的灵活性问题。第三,历届世博会建筑均吸引了当时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工程师献计献策,他们会在此将最新理念、最新设想、甚至对未来建筑的断想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之中。因此世博会建筑又具有极强的试验性,往往会由此诞生某种新的结构型式、新的建筑思潮或新的设计理念,对会后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托。由此世博会建筑在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文化领域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其进行系统总结与研究,不仅对于今后的世博会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而且对回顾世界近现代建筑发展历程、探讨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共分三章。第一章为世博会建筑总论。首先对世博会150多年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与世博会建筑紧密相关的重要因素——主题、建筑思潮与流派、结构及材料分别作了详细的讨论。第二章为典型世博会建筑设计特点研究。

目录

前言

第1章世博会建筑总论

1.1154年纵横谈(1851—2005年)

1.2世博会建筑与主题

1.3世博会建筑与思潮

1.4世博会建筑与结构

1.5世博会建筑与材料

注释

第2章典型世博会建筑设计特点研究

2.1水晶宫(1851年伦敦)

2.2建筑样式的滞后(1876年费城)

2.3机械馆及其他(1889年巴黎)

2.4刚与柔的贯通(1893年芝加哥)

2.5传统的再生(1898年奥马哈)

2.6创造新世界(1958年布鲁塞尔)

2.7被抬起的大空间(1964/1965年纽约)

2.8创造丰富多彩的大空间建筑形象(1967年蒙特利尔)

2.9膜结构的一次成功应用(1970年大阪)

2.10纯净的梦幻(1985年筑波)

2.11可持续发展观的良好体现(1992年塞维利亚)

2.12充分考虑后续利用问题(1998年里斯本)

2.13巧于因借、勇于创新(1999年昆明)

2.14主题高技人性(2000年汉诺威)

2.15租赁式场馆(2005年爱知)

注释

第3章世博会建筑专题研究

3.1世博会建筑与水

3.2世博会展馆与平面设计

3.3世博会中的塔

3.4世博会中的桥

3.5世博会建筑与广场

3.6世博会对住宅问题的关注

3.7仿生学在世博会建筑中的应用

3.8世博会建筑与名家

3.9中国馆建筑设计探讨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1章世博会建筑总论

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在为庆贺丰收、举行宗教仪式或欢庆节日进行一定的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这可以看作是世博会的雏形。公元5世纪,波斯举办了一个超越一般集市功能的展览会,当时的波斯国王为了炫耀本国的财力物力、威慑邻国,而聚集大量财富进行展示。到了18世纪末,人们开始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但只展不卖的展览会,这一新的想法于1791年在捷克的布拉格首先得以实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交通的发展,举办世界性展览的条件日益成熟。19世纪中期,展览会上的展品和参展商超出了单一国家的范围,第一届得到国际公认的世博会为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

世博会是一项世界性、非贸易性、较大规模的能代表参展国家或企业最新先进产品展示、技术和文化交流的活动。举办世博会必须由主办国申请,经世博会的国际组织同意。世博会国际组织主要指国际展览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Exposltions——BIE),其是一个协调和审批世界博览会事务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成立于1928年,总部设在法国首都巴黎,目前国际博览局拥有98个成员(截止于2005年11月)。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