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中流

分类: 图书,传记,外国政治人物,
作者: 傅德岷著
出 版 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43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2900569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特点:
(一)视野宏阔。全书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范围内,以韩国临时政府的活动为主线,描写了实现各党派的大联合、创建光复军、反国际“共管”等,还结合韩国独立党、朝鲜民族革命党、华北朝鲜独立同盟、华北青年联合会以及光复军、朝鲜义勇队等在大后方重庆与各战区和华北敌后的抗日活动,全面立体地展现了朝鲜民族反日复国的爱国斗争。
(二)时代感强。全书紧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国内、国际形势,再现了日军对重庆地区的战略轰炸,特别是“五三”、“五四”大轰炸和造成的“六五”大隧道惨案;“雾季公演”和郭沫若的历史话剧《屈原》的上演;延安地区召开的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金九与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毛泽东、朱德等同为大会名誉主席团成员的重大事件;国际上大西洋公约、开罗宣言的颁布,以及韩国光复军接受英军邀请去印缅战区参与对日作战等,充分展现了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三)人物鲜明。全书以金九为中心,以人带事带情带物,突现了金九爱国爱民、孝亲尊友、团结宽容、百折不挠、坚韧奋斗的高尚的人格精神,并以他带出众多的人物和场景,生动形象,可触可感。
(四)虚实有度。全书人有所依,事有所据,但对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氛围的渲染又有所加工和虚化,体现了报告文学“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书中还对南岸涂山寺、七星岗巴蔓子墓、江北多功城等进行了穿插与描绘,既突出了地方特色,又有助于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揭示。
作者简介
傅德岷(1937—),四川崇州人,重庆。工商大学教授,散文理论家、作家,重庆市(直辖后)首届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5),重庆市先进工作者(2000),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学术专著《散文艺术论》(获2008年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外国散文流变史》、长篇小说《魂荡华蓥“双枪老太婆”前传》、散文集《旅韩随笔》、《淡泊如诗》等。主编《巴蜀散文史稿》、《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等著作60余部,其中多部获全国及省市政府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有两篇论文和三篇散文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发表。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1章移师山城
第2章綦河迎客
第3章痛失慈母
第4章安恭根失踪
第5章统一会议
第6章出师未捷
第7章新党新风
第8章民族先锋
第9章创建光复军
第10章努力不懈
第11章促进联合
第12章争取外援
第13章青春之歌
第14章再谋独立
第15章毋忘国耻
第16章团结复国
第17章宏图在望
第18章纠纷顿起
……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1章移师山城
壹
呜——呜——,呜——呜——呜——!
撕心裂肺的空袭警报声在长江、嘉陵江的上空呼啸着。涂着一团红色膏药旗的日本飞机疾飞而过,一颗颗炸弹在南岸、在市区燃起熊熊大火……躲避空难的人们扶老携幼,牵儿带女奔跑着、哭喊着、咒骂着,拥着一团。警车、消防车、黄包车,没命地奔跑。这就是1938年10月中旬的一天,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留给韩国独立运动领袖金九的第一印象。
自从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首都从南京西迁的“宣言”,到1938年10月大部分机关移驻重庆,全面经营以山城为中心,依托四川,背靠西南、西北的抗日大后方以来,日本军部立即决定对退人中国腹地且拒不妥协的国民政府进行“航空作战”,以达到“消灭压制、消灭残存的抗日势力”的目的。日本大本营参谋长下扬更发布了345号大陆作战令,明确规定日军航空攻击的目标是“敌战略及政略中枢”,“特别要捕捉、消灭敌最高统帅和最高政治机关”,包括“重要的政治、经济、产业等中枢机关”,甚至是“直接空袭市民”,以此“给敌国民造成极大的恐怖”。自此以后,日军的空袭几乎成了山城人民的家常便饭了。金九住在重庆下半城长江边距储奇门不远处的鸿宾旅社三楼25号房间里,这里离金紫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委员长行营不远,又是去南岸旅渝韩侨聚居处的渡船码头,对外对内联系方便。他望着窗外熊熊的火焰,逃难的人群,想起自己的祖国(大韩民国)被日本侵吞②以来朝鲜民族遭受的苦难,甚感两国同仇,恨大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