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何在 谁之“信仰”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道教 ,
作者: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26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0106582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民间”何在谁之“信仰”》讲述了:中国民间信仰领域的研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从研究方法、研究资料、研究理论等隽面都有所建树,具备了跟国际学术界对话的条件。在此背景下,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邀集十几位在这一领域素有研究的学者共同深入探讨有关民间信仰的话题,希望将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民间”何在谁之“信仰”》就是这一过程的记录。
目录
序
“民间”何在?——从弗里德曼谈到
中国宗教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
实践史:一个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以民间信仰研究为例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省思
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民间信仰
宋代士人与民间信仰:议题与检讨
材料、方法与问题意识——对近年来宋代民间信仰研究的思考
加强个案研究期待理论突破
宗教史研究的文化转向:近来宋至清代的民间信仰研究再探
沟通古今的萨满——研究宋代巫觋信仰的几个看法
战后以来台湾民间宗教研究视域及其问题
“民间”何在谁之“信仰”——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与立场
书摘插图
“民间”何在?
——从弗里德曼谈到中国宗教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
刘永华(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
在1974年发表的一篇题为“论中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的论文中,已故英国人类学家莫里斯•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讨论了是否存在一个中国宗教的问题。他的答案是肯定的。弗里德曼小心翼翼地指出,“在表面的差异背后”,至少存在“某种秩序”:不管在观念层面(信仰、表象、分类法则等),还是在实践和组织层面(仪式、集会、等级体系等),都“存在一个中国的宗教系统”。
本文以弗里德曼这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为出发点,梳理自19世纪末以来高延(J.J.M.de Groot)、葛兰言(Marcee Granet)、杨庆堃(C.K.Yang)等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基本思路,分析弗里德曼对这些基本方法的反思及其局限,接着讨论弗里德曼的观点对华琛(James L.Watson)的象征/结构论的影响,最后借用华德英(Barbara Ward)提出的意识模型理论,重新思考中国宗族统一性与差异性问题,说明历史学家在这一讨论中应扮演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