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
分类: 图书,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学,
作者: 秦玉明,贲晓明主编
出 版 社: 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63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2361488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儿科一般症状鉴别诊断学、专科症状鉴别诊断学,包括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实验室检验与鉴别诊断学。
每部分详细介绍了疾病的机制、病因、诊断方法、临床特点,适合儿科医生及相关专业研究
人员及学生使用。
作者简介
秦玉明,男,200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心内科主任,特聘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分会心血管学组秘书,江苏省“333”工程高级人才培养对象。
目录
第一部分一般症状鉴别诊断学
第一章发热
第二章呕吐
第三章水肿
第四章发绀
第五章休克
第六章啼哭
第二部分专科症状鉴别诊断学
第一章新生儿疾病
第一节新生儿发热
第二节新生儿呼吸困难
第三节新生儿黄疸
第四节新生儿呕吐
第五节新生儿惊厥
第六节新生儿哭闹
第七节新生儿皮疹
第八节新生儿体重异常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咳嗽
第二节呼吸异常
第三节胸痛
第四节咯血
第五节肺部肿块
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心脏杂音
第二节心律失常
第三节心脏增大
第四节心脏异位
第五节高血压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腹泻
第二节腹痛
第三节呕血
第四节便血
第五节腹水
第六节肝脏肿大
第七节腹部包块
第五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血尿
第二节蛋白尿
第三节尿量异常
第四节遗尿
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头痛
第二节眩晕和头昏
第三节晕厥
第四节热性惊厥
第五节脑性瘫痪
第六节意识障碍和昏迷
第七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第八节抽动障碍综合征
第九节癫痫
第十节瘫痪和无力
第七章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节贫血
第二节出血倾向
第三节肝脾肿大
第四节淋巴结肿大
第五节纵隔肿块
第八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节肥胖
第二节身材矮小
第三节性早熟
第四节性发育延迟
第三部分实验室检验与鉴别诊断学
第一章血液学检验
第二章免疫学检验
第三章临床化学检验
第四章分子生物学检验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一般症状鉴别诊断学
第一章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异常升高。正常小儿的肛温波动于36.9~37.5℃,舌下温度比肛温低0.3~0.5℃,腋下温度为36~37℃,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但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时,可认为发热。一般肛温超过37.8℃,舌下温度超过37.5℃,腋下温度超过37.4℃,可认为发热。肛温在37.8~38.5℃称为低热,超过39℃为高热,超过41.5℃为超高热。临床上常将发热持续超过2周或以上称为长期发热。长期发热可分为长期高热、长期低热、长期反复发热。
【机制】
发热是由于致热原对下丘脑温度调节中枢的刺激,将温度调节点水平提高,但其外周温度调节机制。即产热与散热功能虽相应提高,但仍保持正常。许多因子可引起发热,包括细菌及其内毒素、病毒、真菌、螺旋体等微生物,免疫反应,激素如孕酮、药物、尿酸盐等,多而复杂,统称为外热原(exogenouspyrogen)。近年来主要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发热是外热原通过内热原(endogenouspyrogen)作用于下丘脑引起的,而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一1,IL-1)是内热原的主要成分,但不是惟一的内热原。最近发现肿瘤坏死因子(TNF)与干扰素也是在内热原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