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人类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研究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人类学,

作者: 张柏春,李成智主编

出 版 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19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401880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继《技术史研究十二讲》之后,又一部探讨技术史研究方法的论著。

本书可以供技术史学者,以及关心技术问题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及工业考古学研究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中国技术史学者正在着力开拓新的研究视界,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本书以第二届全国中青年技术史研讨会的主题报告为基础,将国内外专家的报告和论文辑录为八讲,献给同行和有兴趣的读者。本书作者分别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等新视角,考察和探讨国内技术史学者以往较少关注的日常技术、身体技能与操作、民间信仰、地方知识以及近代工业遗产等问题,以期更全面地,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的技术及其文化背景。

《技术的人类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研究》作者分别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等新视角,考察和探讨国内技术史学者以往较少关注的日常技术、身体技能与操作、民间信仰、地方知识以及近代工业遗产等问题,以期更全面地,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的技术及其文化背景。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引言 拓展技术史研究的视界

第一讲 中国的技术民族学:一种所在地规定

第二讲 广西贡川造纸技术的人类学研究

第三讲 云南诺邓井盐技术、民间信仰与风水观

第四讲 西南地区的犁与犁耕文化

第五讲 西藏甲米水磨与糌粑食用礼俗

第六讲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研究与遗产保护

第七讲 作为技术史研究方法的产业考古学

第八讲 工业考古学与工业遗产保护

后记与致谢

书摘插图

第一讲 中国的技术民族学:一种所在地规定

实践中的常识和物质文化、日常技术和身体技能,这都是近几年来重新进入研究视野的课题。比如,《科学与技术研究》(STS)、《技术的社会结构》(SCOT)、《物质文化研究》(MCS)、《女权主义者技术研究》(FTs)等刊物以及技术社会学界的代表们,已经在着手研究现代欧洲和北美以及全球化世界的中心城市的人与技术问题了。当涉及欧洲以外的文化时,他们也常常乐于将民族学者吸纳进来。

民族学者也正欲在技术研究领域有所作为。尽管法兰克福大学民族学教授汉斯•彼得.哈恩(Hans Peter Hahn)依然把民族学工作领域概括为“不同社会群体的日常事件,它无法立足于广泛的文化创作成果,而且,在这类日常事件中,物质实体也几乎从未拥有过艺术作品的地位”。不过,他却认为,自己专业区域的优势和未来并不在于“民族学专业内部的旧有知识传统”,而更多地存在于对“新物质文化研究”的借鉴当中。

一、民族学与物质文化

长期以来,民族学事实上专注的是欧洲以外地区的“非书面文化”。但是现在,从任何角度来说,这种情况都显得过时了,因为这个专业的自我认识已经发生变化。民族学者看到,他们所研究的文化在今天受到了工业国的大规模冲击。在他们看来,这些文化的成员或是作为“外来者”出现在欧洲,或是陷入了全球化进程以及日常生活加速转变的进程中。在这些进程中,口头流传和古老的沟通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向因特网和移动电话的过渡。恰恰是技术民族学者在抱怨说,民族学长久以来禁止利用实践知识,并与各种文化中的社会一技术能力相互隔绝。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