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法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作者: 江立华等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28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047393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一个正在向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群体。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农民工群体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城市的边缘化生存状态,受到社会的排斥,基本权益得不到实切保障。本书以大量的调研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农民工的权益受损状况和社会原因进行分析,并试图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作者简介

江立华,1965年生,安徽歙县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会学会副理事长。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主持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出版的专著有《中国流民史》等,译著有《文化人类学》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农民工的权益缺失状况及其原因

一 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的社会排斥

二 造成农民工权益缺失的机制

三 农民工的生存适应策略

第二章 政府与农民工权益保障

一 分析的起点:社会逻辑和市场逻辑

二 地方政府角色及其行为分析

三 地方政府角色的裂变问题:学理的探讨

四 农民工权益保障中政府作用的个案分析——以泉州市为例

第三章 法律法规与农民工权益保障

一 法律法规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理论的分析

二 实践的法律

三 法律维权不是唯一和终极途径

第四章 农民工维权的实践策略

一 农民工维权的解释框架

二 策略一——沉默的大多数

三 策略二——向政府求援

四 策略三——法律诉求

五 策略四——集体行动或武力抗争

六 策略五——用脚投票

七 策略六——与老板私了

八 策略七——以极端的方式维权

第五章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支持系统建构

一 建构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制度环境

二 构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组织环境

三 建构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社会舆论环境

四 建构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系统环境

五 增强农民工的维权能力

第六章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责任主体的实践——以武汉市为例

一 责任主体之一——国家

二 责任主体之二——学校

三 责任主体之三——农民工

四 影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因素分析

第七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践

一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出现

二 个案的故事

三 四个世界与城市适应

四 结构约束下的行动:实践世界的生存策略

五 “脱根”过程与乡土惯习的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农民工城市适应状况调查

“农民工权益保障现状”调查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农民工的权益缺失状况及其原因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一个正在向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群体。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农民工群体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城市的边缘化生存状态,受到社会的排斥,基本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

一 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的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我们认为,城市农民工在经济、政治、社会网络、文化、社会保障、教育、空间等七个方面受到城市社会的排斥。同时,这些排斥并不是静态不变的。自20世纪80年代农民工进城以来,随着制度环境与社会背景的变迁,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排斥状况也经历着变迁。

(一)经济排斥

虽然社会排斥不可以完全归结为经济因素,但经济维度显然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农民工面临的经济排斥主要体现为城市劳动力市场排斥、超长的劳动时间、工资待遇上受歧视、劳动合同不规范、缺乏劳动安全与卫生保护等方面。

1.城市劳动力市场排斥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适应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及其相应体制模式的需要,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就业模式。在城市,国家通过计划安排实现城市居民的全面就业;在农村,农民以社队为基础实行自然就业。而且,国家通过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城市粮油计划供应制度等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行,户籍制度的逐步松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务

工就业。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