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际生态学

分类: 图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植物学,
作者: 张福锁,申建波,冯固等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34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17659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从根际过程到根际调控,从作物高产到高产高效
内容简介
我国的根际研究工作呈现出3个明显的阶段:第一是学习和吸收阶段,与国际根际营养研究专家Marschner教授的早期合作表明了这一点,研究集中在模拟条件下植物对养分胁迫响应的根土界面微观过程方面第二是根际过程与我国作物生产体系的有机结合阶段,克服了以欧洲为代表的国际上在模拟条件下研究植物适应养分胁迫的根际过程的缺陷,在大田生产中系统揭示了间套作、水旱轮作、大豆连作等体系中的根际效应问题,发现通过根际过程调控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营养效率,这个阶段让我们看到了根际调控的巨大潜力;第三是在系统揭示根际互作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以根际调控实现高产高效的可持续农业生产目标的阶段。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在根际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一直力图走出一条新路,即:一方而立足国际理论研究前沿,在植物根际化学与生物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创新,充分挖掘植物的生物学潜力;另一方面与我国的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从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发现重大科学和生产问题,完善和丰富根际生态理论,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途径,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根际生态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20多年根际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工作有了一些积累,对这些工作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形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的附录部分是“提高作物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的根际调控机理研究”成果介绍。
目录
绪论
第1章根际生态学理论框架
1.1根际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1.2根际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理论体系的建立
1.3根际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思路与重点
参考文献
第2章根际动态过程
2.1根际化学过程
2.2根分泌物及其生态作用
2.3根际微生物学过程
参考文献
第3章根际对话及其分子机制
3.1根系间相互作用的根际对话过程
3.2根系一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根际对话过程
3.3植物地上与地下互馈机制
参考文献
第4章根际生态过程调控
4.1 间套作体系的根际调控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
4.2水旱轮作系统的根际调控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
4.3连作障碍土壤的根际过程与调控
参考文献
第5章根际过程与养分管理
5.1 作物根际/根层养分调控原理与技术
5.2不同作物生产体系中的根层养分管理
参考文献
第6章根际过程与农田生态系统管理
6.1低投入作物生产体系中根际过程及其调控途径
6.2高投入作物生产体系中的根际过程及其调控途径
参考文献
第7章根际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管理
7.1森林根际生态系统特征
7.2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根际过程及调控途径
参考文献
第8章根际过程与环境可持续管理
8.1污染环境中的根际特征
8.2重金属的根际过程与调控
8.3有机污染物的根际过程与调控
参考文献
第9章根际过程与全球变化
9.1 根际过程与全球碳循环
9.2根际过程与全球氮循环
参考文献
第10章根际过程与人类健康
10.1 根际微量元素(铁锌)的活化和利用
10.2铁锌在植物可食部分的累积与其生物有效性
10.3改善人类铁锌营养状况的根际调控原理
参考文献
第11章根际研究方法
11.1根系研究技术
11.2植物根际超微结构的研究方法
……
附录提高作物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的根际调控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1章根际生态学理论框架
自从1866年德国科学家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以来,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主体。如果说生态学概念的提出是19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发展的话,那么英国植物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提出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则是20世纪生态学理论逐步形成的明显标志,这是系统思想与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系统思想逐步渗透到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是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过程构成了生态学中生存、竞争、适应和进化的主题。
根际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是养分和有害物质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参与食物链物质循环的重要门户和通道,也是植物和土壤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结点(张福锁等,1995;张福锁和申建波,1999;张福锁和曹一平,1992;Zhang et aI.,2002:Zhang,2006)。根际的生物与化学过程不仅决定着土壤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根际生物的活性,从而间接影响养分与其他元素的有效性(张福锁和申建波,2007)。深入研究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根际过程并实施定向调控,对于提高植物一土壤系统的生产力、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图1-1)(Zhang,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