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些人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当年那些人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历史,中国史,现代史(1919-1949),

作者: 《档案春秋》杂志社编

出 版 社: 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280000版次: 1页数: 408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752510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此书编辑、付梓、出版之时,我们伟大祖国正经历盛世送别奥运、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迎接建国六十周年大庆、筹办世博会召开。这些举世瞩目的事件都将被一一记录在册,成为永久的历史记忆,成为人类攀登文明高峰的标高。作为肩负着保存历史记忆、传承文化重任的档案工作者,在欣逢盛世、共襄盛举的同时,谨以此书的出版作为献给伟大祖国的礼物,祝愿她更加繁荣昌盛。

本套丛书汇编了由上海市档案局主管、上海市档案馆主办的《档案春秋》杂志三年来的精品文章,它们勾勒出一段段“不平,凡人的平凡事,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还原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那些老档案,第一手的资料,从中挖掘出人生百态、世纪风流,供大众品读;记录片式的人物和事件回放,旧闻轶事,自是纳尽悲欢离合、坎坷曲折;从“旧闻”中寻找“新闻”,展现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场景。仔细品读这些文章,档案文化的意义跃然纸上——真实、内幕、可读是它主要的美学特征;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化类型的重要依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的知情权,充分展示档案与社会、历史、人生的密切联系,是它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直击历史瞬间,注重亲历、亲见、亲闻,兼具轻松阅读和史料收藏双重价值,是它所要实现的社会

历史需要记忆,文化需要传播,文明需要传承。在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档案文化的重要性愈来愈为社会所认同。众所周知,档案所负载的信息资源是全社会最可宝贵的历史记忆,对于维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真实面貌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档案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做得更好。在这方面,《档案春秋》本着“依托档案资源、构建档案文化、展现历史原貌”的宗旨,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展示了档案文化的软实力,真正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了国内外广大读者对档案信息的文化需求。

目录

段祺瑞家族与李鸿章家族的陈年往事

张静江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

张静江的“五朵金花”

祖父王国维:留在上海的记忆

第一代海归派的上海缘

追捕美国大兵亚台牙

广告里的民国名流

醉翁亭与民国要人

冯玉祥将军罹难记

蒋介石的第四任德军顾问法肯豪森

蒋介石下令枪毙的大贪官刘乃沂

以屈求伸:1927年蒋介石下野谜底

最后的抉择:国民党济南守将吴化文临阵举义纪实

罪恶的幽灵:侵华日军荣字1644细菌部队揭秘

郑苹如:动人心魄的美人计

形形色色的惩治汉奸案内幕

把汪精卫引上不归路的高宗武

日本驻华副总领事藏本失踪谜案

王亚樵:壮士末路也英雄

旧中国银行家张嘉璈的别样人生

穆藕初.历史海洋中的实业巨子

谢希德海外归来报效祖国

回忆我的资叔:金融家资耀华其人其事

“红色沙龙”梅龙镇酒家和它的“女老板”

祥和泉币社传奇

沈莱舟与绒线大王恒源祥

首位晋身好莱坞的华人女星黄柳霜

第一位走上中国银幕的女影星是谁

胡蝶的“九一八”之冤

梅兰芳和孟小冬的不了情

怀旧金曲与画坛两栖创作者严折西

聂耳当“学生军”的一段生活

“孤岛”时期红影星英茵自杀之谜

唐韵笙、童芷苓联手窜红上海滩

父亲严独鹤散记

徐志摩的元配夫人

王映霞追索郁达夫家信始末

张恨水高产而清贫的一生

听姚雪垠谈《李自成》

巴金与一个普通记者的情谊

诗人王辛笛的人格魅力

有关余秋雨父亲的几件往事

父亲芦芒的画集

叩响祖居的宅门:台湾女作家三毛留在大陆的个人档案

我所认识的戴厚英

书摘插图

段祺瑞家族与孝鸿章家族的陈年往事

合肥段家与李家

段祺瑞与李家的友谊起源于上两代人。

咸丰年间打太平天国的时候,段祺瑞的祖父段韫山就跟刘铭传、张树声、周盛波、周盛传等地方豪强一起拉队伍、办团练。到李鸿章办淮军的时候,他又与刘铭传等来到李鸿章麾下并参加了多次战斗。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他仍在军中,“以军功累得提督衔,记名总兵,获励勇巴图鲁(满语,勇猛志士的意思)称号,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于光绪五年(1879年)卒于宿迁军次”(《合肥段公年谱稿》)。

段祺瑞的一个叔叔也在淮军中,后来当上了山东威海军营的营务官。段祺瑞17岁前往威海投靠叔叔,从站岗放哨做起,渐露才干。在他20岁的时候,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陆军学校)开始招生了,他去投考,一举考中并名列前茅,遂进入炮科学习。那时该校招生一共才100余名,都是从各营考拔出来的优秀者,学制一年,毕业后,仍回各营。段祺瑞毕业后没再回威海,而是被分配到旅顺港监修海防炮台。

……

当年那些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