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册--得于象外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第2册--得于象外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艺术,绘画,国画,花鸟画,

作者: 卢辅圣主编

出 版 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139印刷时间:开本: 18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0725801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花鸟画是中国绘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两千年来,它通过从自发到自主的审美方式和中国式的赋、比、兴手法,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化地体现了东方世界的宇宙自然观。它历经发生、发展、成熟到升华变化的漫长行程,流汇着民族与时代的人性内涵,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参与了中华文化精神和人文气象的建构。与此同时,它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一方面不断地调谐自身来适应变化着的审美需求,一方面又潜移默化地塑造和改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甚至对主体认知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全面系统地展现中国花鸟画的价值内涵及其历史发展轨迹,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中国花鸟画通鉴》丛书,根据花鸟画史表现为时代、地域、价值功能、风格流派之类的不同维度,分成二十册,以图文映照的方式进行专题化阐述。

目录

一 意足不求颜色似——水墨花竹的兴起

二渭川干亩入毫楮——文同与湖州竹派

三竹石风流各一时——苏轼与北宋文人墨戏

四问信江南第一枝——墨梅的形成与水墨花卉的流行

五放笔醉墨写禅心——禅僧的水墨花鸟创作

六笔到黄华又一新——金代的文人墨戏画

书摘插图

一 意足不求颜色似——水墨花竹的兴起

竹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从实用之物材到情感之联想,涵义深长而绵远。在最初“诗言志”的时代,“猗猗绿竹”与女子心目中的君子如金似玉的美好气质相辉映,而魏晋以后,竹以其虚心劲节、清峻绝尘,逐渐成为文人士子理想品格的化身。从“竹林七贤”到“竹溪六隐”,从王徽之“何可一日无此君”的标榜,到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戏言,这些至今仍耳熟能详的轶事和警句,反映了干余年来中国人寄寓在竹之中不变的人文情结——以竹比德。古人称竹为“全德君子”,历代的精妙譬喻不胜枚举,唐人刘岩夫《植竹记》中的文字也许可作为其中的代表:

君子比德于竹焉。原夫劲本坚节,不受霜雪,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王,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常也;垂贲实以迟凤,乐贤也;岁擢笋以成干,进德也。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