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政治思想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领袖著作 ,
作者: 吴恩裕著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04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005870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吴恩裕教授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时的博士论文《在1840年——1848年间马克思社会和政治思想的演变》翻译修改而来,1944年完稿,1945年以《马克思的政治思想》为书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为6章,包括方法与方法论、反玄学的论证、唯物史观考释、评康德及边沁、论道德与人性等,涉及马克思关于方法、哲学、历史、经济、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
作者简介
吴恩裕(1909-1979),辽宁沈阳人。满族。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北平《晨报》的文学、哲学副刊《思辨》主编和《文哲月刊》主编。1936年公费留学英国,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政治思想史,1939年至1946年任重庆中央大学政治学系教授,1946年至1952年任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政法学院教授,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著名红学家,于曹雪芹生平红楼梦版本研究有很大贡献。
目录
书前的话——回忆我的父亲吴恩裕教授
自序
第一章 方法与方法论
一 引论:方法论
二 社会研究方法的性质
(一)分析社会事实的“抽象能力”
(二)“面对事实”与“比较事实”
(三)求社会上层结构之历史经济动机的方法
三 辩证法与思想律
(一)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
(二)“思想律”和辩证法
第二章 反玄学的论证
一 引论:解题
二 反形上学的论据
(一)马克思否认形上学思考方法
(二)马克思驳斥形上学中某些基本概念
(三)马克思对新哲学的性质及功用的暗示
(四)不同的哲学系统
三 马克思哲学的应用范围及“唯物论”一词的特殊意义
(一)马克思哲学的应用范围
(二)马克思辩证唯物论中“唯物论”一词的特殊意义
第三章 唯物史观考释
一 引论:反形上学的积极系统
二 唯物史观的考证与解释
(一)“生产方法”考释
(二)解释“决定”、“一般的性质”及“必然地”诸名词的意义
第四章 革命理论阐微
一 引论:革命、法律与实际需要
二 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的统一
三 无产阶级革命论
(一)革命的经济原因
(二)阶级斗争
第五章 评康德及边沁
一 引论:批评的方法
二 评康德的伦理及政治学说
(一)康德的伦理及政治学说
(二)马克思的批评
三 评边沁的功利学说
(一)边沁功利学说的一般性质
(二)马克思对边沁功利学说的批评
第六章 论道德与人性
一 引论:道德、效率与内在的必然
二 资本主义社会中之伦理关系及伦理学说的分析
(一)资本主义社会中之基本的社会关系
(二)资本主义社会中之道德理论的几种基本特征
三 斯宾诺莎、卢梭、边沁、康德及马克思的人性论
附录
悼词
追念吴恩裕同志
吴恩裕生平简表
吴恩裕著作简目
吴恩裕与导师拉斯基临别对话
几位有关学者简介
书摘插图
第一章方法与方法论
一引论:方法论
本章目的在说明:马克思自己方法的性质,以及他对于方法论(methodology)的意见。为易于了解他自己方法的性质起见,我们在引论中先讲他关于方法论的见解。方法论乃是讨论:许多不同的方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并指明在此研究过程中,到某一阶段用某种方法。一般讲马克思学说的人,都不讲他的方法论,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材料太少。但据我所知,马克思并不是绝对没有关于方法论的见解。下面一段话,便是讲方法论的;可是它在方法论上的含义,却一向没有被人注意。
“自然,陈述法(method of expression)在形式上是与研究法(method of investigation)不同的。后一种方法必须把对象详细研究:即分析不同的发展形态,并考求此诸形态的内部关系。把这段工作做完,才能把实际的运动圆满地描绘出来。若描写的很成功,亦即,若对象的生命反映在心理上像反映在镜子上一样,则我们视之,就像只是一个超经验的结构似的”。
这段话非常重要。一、马克思明白表示:凡一种科学的研究皆有两个阶段;即研究的阶段与陈述的阶段。又据“把这工作做完”一语,可知研究的阶段在陈述的阶段之前。二、在研究的阶段中,我们必须用研究法。这种研究法即“面对事实”与“比较事实”。在陈述的阶段中,我们用陈述法。即把用研究法得来的知识,描述出来。
凡科学方法必先与外界物事接触。若想研究这些物事,“所有的科学必皆以经验为根据,且能将由感官所得的材料,付诸理性的研究法之研究”。在这种更改的研究法中,“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及实验,皆为主要的工具”。利用这些有用的工具,然后我们可以“详细地研究对象:即分析其诸发展形态并且推究此诸形态的内部关系”。把这个工作做完,我们不仅知道了所研究之对象的根本特征,也知道了它的不同发展形态之内部关系。
我们既由研究法清楚地“知道”了对象,那么在我们心理中,即留下了一个它的印象。用恩格斯(F.Engels)的名词说,即我们有了一个该对象的“心理影像”,但我们若想把由分析得来的结果,“传递”给旁人,我们必须用另外一种方法,来直接描摹那个“心理影像”,间接描摹外在对象本身。这种方法就是陈述法。假如我们的陈述或描摹圆满地成功,则外界物事的“生命”反映在我们的心理上,就像它被反映在镜子里面同样的清楚或逼真。这个“心理上反映出来的”对象,看来似乎仅是一个与经验无关的概念;实则它乃是由一个劳苦的经验过程而得来的。换句话说,它乃是经过研究法的观察、分析、比较、试验等手续而得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