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复旦社会学论坛(第二辑)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复旦社会学论坛(第二辑)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30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45314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社会学起于晚近之西域,本非古学,而渊源有自,遂有今日之盛。故不考诸古典,无以知现代;不究诸理论,无以济实际。贤筚路蓝缕之功,未可忘也,故学术务反本,先河而后海,此自不待言。又,吾国旧有学术,而以斯文载斯道,真实学也。辛亥之事,非独一国之变,亦五千年名教人伦之变。幸与?不幸与?难言也。斯道既隳,斯文遂以扫地,而斯文斯道之学沦为俗学,唯逢迎时尚、牵引异学是务。本辑讨论了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相关问题。

目录

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

费孝通社会学学术思想述评

氏族与宗族:论中国古代封建诸形态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

国家话语的接受与消解——公社视野中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寻求整合的分化:权力关系的独特作用——来自H村的一项经验研究

无主体所有制:困境与出路

贫困指数:构造与再造

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一项基于经验数据的研究

效率、权力还是制度?——关于M型结构的理论争辩和实证研究述评

当代中国大规模社会政治运动发生的周期规律及其终结

城市高架路分割了什么?

公益活动与中国乡村社会资源

Historical Memoory,Community—Building,and Place—Making in Neighborhood Shanghai

赛伯空间中的主体技术和性/性别政治沈奕斐

Seeking pleasure and health:Space,Consumption and Two Motherhoods in Post-Mao China

全球化与浦东社会变迁——上海浦东新区十年追踪调查概述

意义的叠加和浮现——对社区和社区发展理念的梳理

书摘插图

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①

谢遐龄

一些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学术角度指出过中国社会的伦理性质。②这些言论对理解旧式中国社会之特性或本质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概括他们学说中有价值的内核为: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1949年之后中国确立了共产党的领导,党的组织整合了整个中国社会——其一,每一个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都建立了党委,领导该地区的政府,也就是说,每个少数民族地区都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整个中国社会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有了“物质上”统一的保证;其二,每个乡村都建立了党支部,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央的思想和政令可以通畅地、迅速地传达和贯彻到中国社会的最基层,中国农村几千年经过历次改朝换代未有根本变化-的宗法制被彻底打碎,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成集体生产单位。这是中国亘古及今未有过的社会巨变,中国社会的结构与组织方式从根本上变化了。党的领导所标志的不仅仅是中国社会的政治现代化,而且也是中国社会的社会现代化。

第二件大事是1992年开始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之前,市场思想已经迅速深入每一个农民的意识深处。中国人民创建了生气勃勃的经济繁荣。被历次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确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转变。不少人离开故土外出找钱,相当数量的农民不再关心他们的祖辈视为命根子的土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变成“袋里有存折心中不慌”——足见农民至少东部地区的部分农民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