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教程

分类: 图书,医学,急诊急救,
作者: 刘中民 主编
出 版 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 810000版次: 1页数: 504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083780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的编写着重于急诊创伤急危重症的救治以及多个系统常用诊疗技术的应用上。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急危重症篇,主要介绍了内外科急危重症研究的新进展;危重病监测重点介绍了呼吸循环功能监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第二篇,创伤篇,主要介绍了创伤的处理和创伤后并发症的诊治。第三篇,介绍了多个系统新的和常用的诊疗技术;危重病的高压氧治疗和营养支持,以及抗菌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等。
内容简介
目前国内急诊医学教材已有多本,但大同小异,具有鲜明特色的不多。本书编写宗旨以急危重病抢救为中心,参照上海市卫生局出版的《上海市急诊ICU质量控制手册》、《上海市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范围及标准》为基础,适当增加一些必要内容。全书分三篇:第1篇——急危重症篇;第2篇——创伤篇;第3篇——诊疗技术篇。与传统急诊医学教材比较,本书突出危重病的抢救,尤其是本书的重点诊疗技术。对各个专科的病种,本书不作全面系统阐述,因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作者简介
刘中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6年出生。199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我国著名的胸心外科和急诊创伤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2-1999年多次赴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进修学习,并获得德国、法国行医许可。现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东方中德心脏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刨伤研究所所长,亚太灾害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临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获得全国百名优秀院长、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留学归国人才、上海市卫生系统“十佳”医生等多项荣誉称号。现担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INTEPo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INE SCIENCE》等多本核心期刊编委。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主编和参编《心肺脑复苏》(第二版)、《王一镗急诊医学》、《急症快速诊治手册》、《急诊外科学》(第二版)等11部著作。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上海市科委科技发展基金5项等科研课题。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20余名。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
目录
序
前言
第1篇 急危重症篇
1 呼吸心搏骤停
1.1 基本生命支持
1.2 高级生命支持
2 休克
2.1 概述
2.2 低血容量性休克
2.3 心源性休克
2.4 感染性休克
2.5 过敏性休克
3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3.1 概述
3.2 病因
3.3 发病机制
3.4 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3.5 治疗
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4.1 概述
4.2 病因和发病机制
4.3 病理生理
4.4 临床表现
4.5 诊断标准
4.6 鉴别诊断
4.7 治疗
4.8 预后
5 急性心力衰竭
5.1 概述
5.2 病因
5.3 病理生理
5.4 主要临床表现
5.5 诊断和鉴别诊断
5.6 治疗
6 急性肾衰竭
6.1 病因
6.2 发病机制
6.3 病理
6.4 诊断
6.5 治疗
6.6 预后
7 急性肝功能衰竭
7.1 概述
7.2 病因
7.3 临床表现
7.4 并发症
7.5 实验室检查
7.6 诊断
7.7 鉴别诊断
7.8 治疗
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8.1 病因
8.2 发病机制
8.3 病理生理
8.4 DIC的分型
8.5 临床表现
8.6 诊断和鉴别诊断
8.7 治疗
8.8 疗效与预后
9 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
9.1 体液失调
9.2 电解质失调
……
第2篇 创伤篇
第3篇 诊疗技术篇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1 呼吸心搏骤停
呼吸心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心搏突然停止,是需要紧急处理的急症。提高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有赖于急救医疗服务系统来实现,包括预防急症、识别猝死、实施复苏。生命支持包括基本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两种。
1.1 基本生命支持
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是维持生命指征的最基本方法和手段,包括早期识别心搏骤停、心脏病发作、脑卒中和气道异物梗阻等,并迅速采用胸外心脏按压以维持血液循环,人工呼吸,给予供氧,电除颤,纠正紊乱的心律失常等最简单而重要的治疗方法。
1.1.1 基本生命支持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提高心肺复苏患者的生存率要通过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来实现。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包括:预防急症、识别猝死和实施复苏,将患者转移至急诊科或相应医疗机构。
“生存链”基本概念描述了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电除颤及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1)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发现心脏性猝死的先兆,如胸痛、气短等,一旦发生心搏骤停时,须快速采取行动:①及时发现患者心脏停搏,如出现“无反应、无呼吸、无循环指征”,快速求救EMSS;②急救调度员应意识到患者出现心脏停搏的可能性,快速向EMSS出诊小组发出指示,并指导他们快速找到患者所在地点;③EMSS出诊小组快速到达指定地点;④EMSS出诊小组带着必需的急救设备到达患者身旁,确认心脏停搏并采取急救措施。
(2)早期心肺复苏急救人员发现患者心搏骤停后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如在急救人员到达前,现场目击者就已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生存率会成倍增加。现场人员对婴儿和儿童的心肺复苏更有意义。
(3)早期电除颤早期电除颤可提高猝死患者的存活率,应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对提高院前心脏停搏患者的生存率很关键。AED可以自动分析患者心律,如发现需要除颤的心律失常,自动开始充电,然后告知急救者按除颤键钮,可大大地缩短开始除颤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