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与研究 第二辑:闽文化与武夷山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与研究 第二辑:闽文化与武夷山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文化,地域文化,其他地域文化,

作者: 刘家军 主编

出 版 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285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52922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辑主要围绕闽文化与武夷山的主题进行论述,计有论文24篇。通过对武夷山诸多文化遗迹的实地田野调查与考察研究,阐述武夷山风景名胜保护区的闽越王遗址、崇安城村古城建筑、民居聚落、道教文化遗迹与武夷山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关系,探析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资源和保存状况。

目录

序 言

武夷山历史景观意象研究

——基于游客诗词、游记和景观图的分析

刍论守护摩岩石刻汉字文化遗产的深远意义

——以武夷山摩岩石刻为例

武夷山古迹追踪

世界遗产价值理念保护准则与法规

——关于世界遗产地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

白玉蟾修道思想管窥

白玉蟾与武夷道友交游析略

白玉蟾诗文和武夷山初探

武夷山宗教规范刍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武夷山两种形态佛教的分析

武夷山扣冰古佛及其禅法思想

山水非迥然品味人生禅-

也曾淡然心地空

——朱熹与佛教的关系

宋代理学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影响

——以风水为例

移植与嬗变:武夷山妈祖信仰考察

浅谈闽越文化的历史渊源

——从闽越王城遗址看闽越文化变迁

崇安城村古城的城市发展情况

武夷山明清古民居初探

图中之史:下层民众与公共空间

——以武夷山城村为例

地域文化的自强之路

——以下梅村为例浅谈武夷古村落的文化历史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武夷山的茶禅文化

僧俗茶

——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博弈

充分利用珍惜资源,促进武夷经济发展

武夷山之传说圈及其旅游开发

从下梅看武夷山旅游经济的发展问题

武夷山风景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书摘插图

武夷山历史景观意象研究——基于游客诗词、游记和景观图的分析

三、武夷山景观意象的时空分析

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祀武夷君的记载,但直至东汉,整个福建在中原人的印像中还是“闽在海中”。①汉武帝时祀武夷君,恐怕主要是祭祀闽越族的神灵,以期达到“怀柔”的目的。永嘉丧乱、安史之乱,中原汉人渐次进入福建。特别是唐末五代时期,大量的移民使闺北山区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开发。弘治《八闽通志》卷三《风俗》载:“自五代乱离,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故建州备五方之俗。”但武夷山文化的繁荣时期并没有到来,故唐五代遗留下来的诗文数量极为有限。

南宋是武夷山景观意象的定型期。之所以如此,核心原因是朱熹托足武夷,但也与南宋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靖康之乱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使福建的地位迅速提升,加之中原移民大量涌入福建,海外贸易发展,使“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等”的状况,大为改观,“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甲于天下”。②元代是一个过渡时期。明代,尤其是晚明,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社会风气的巨大变化,使旅游成为一种可助文人墨客“名高”的事情,③大批文人热衷于游览山水,观察社会风情,蔚为时尚,因此诞生了大量的旅游家,个别超群者则成为杰出的地理学家,如徐霞客、谢肇淛、王士性等人,其中徐、谢就有武夷山游记存世。武夷山声望经过宋、元、明的传播,清代已经具有了很强的旅游吸引力,繁荣自然不在话下(参见图3)。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