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文化对话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中德文化对话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文化,世界文化 ,

作者: 印芝虹 等主编

出 版 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28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505563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德文化对话》第一卷,全书分主题论文、学科与方法、阅读与讨论三个栏目。主要内容涉及李文潮:儒家四书的拉丁文翻译及其德国影响;钦文:德国报章中的中国形象;希卡斯珀赫勒:德中跨文化德语语言文学研究的方案、发展及前景;克康茨:不尽相同的男性特征——从性别理论的视角看卡夫卡的《判决》;德语篇章理论研究与作用——《篇章句法》的启示等。

目录

卷首语

主题论文

李文潮:儒家四书的拉丁文翻译及其德国影响

李雪涛:雅斯贝尔斯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麦劲生:德国文化与傅斯年追寻国史之路

单世联:在国家建构与个人自由之间:梁启超的困惑

刘士林:作为人自身再生产内在观念的伦理图式——以康德为资源对中国伦理观念与文化的一个分析

孙立新 王苧萱:中国学者卫礼贤研究综述

叶隽:歌德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以冯至的《歌德论述》为中心

[德]史婀迷:多种现代性方案的形成

[德]米奥斯特海姆:食人之狂——从互文性和接受史角度看鲁迅的《狂人日记》

钦文:德国报章中的中国形象

学科与方法

[德]希卡斯珀赫勒:德中跨文化德语语言文学研究的方案、发展及前景

[德]蒂迪芬巴赫:德国汉学发展与它的社会背景

印芝虹:“反者道之动”——关于后现代、禅及日耳曼学

[德]克康茨:不尽相同的男性特征——从性别理论的视角看卡夫卡的《判决》

阅读与讨论

主题: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

孙立新 于晓华:跨文化相互作用:殖民地历史编纂的新范式——《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读后

叶隽:研究范式的意义与限度——读《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

余凯思:应答

[加]夏瑞春:永远的陌生者——克拉拉布鲁姆和她的中国遗作

王维江:自由与恐怖:写在海因里希伯尔逝世二十周年之际

刘玲玉:德语篇章理论研究与作用——《篇章句法》的启示

毛亚斌刘丹 常晅:《跨文化日耳曼学手册》简评

常晅 张莉芬:读《礼貌》

胡裕:《魏玛文化:一则短暂而璀璨的文化传奇》评述

编后记

书摘插图

主题论文

儒家四书的拉丁文翻译及其德国影响

李文潮

[内容提要]本文以耶稣会士对儒家四书的拉丁文翻译为例,探讨三位德国思想家对儒家学说的接受与诠释,阐述中国哲学在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传播与影响,探索儒家学说18世纪初在欧洲的兴衰。

[关键词]儒家四书 莱布尼茨 沃尔夫 毕尔封格 基督教哲学 欧洲启蒙运动

[作者简介]李文潮,现任柏林一布兰登堡科学院(原普鲁士科学院)《莱布尼茨全集》编辑部主任,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17、18世纪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可以被看作是双向的文化交流,因为在把基督宗教以及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西方其他文化介绍到中国的同时,耶稣会士们亦把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带到了欧洲;在试图使中国人皈依天主信仰的同时,通过他们介绍到欧洲的中国文化亦对欧洲产生了难以低估的影响。

在下面的论述中,作者意在以四书的两种拉丁文译本为例,探讨三位德国思想家对儒家学说的接受与诠释,进而阐述中国哲学在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传播与影响,探索儒家学说l8世纪初在欧洲的兴衰。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