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试验-两个人的改革开放史

分类: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
作者: 吴逢旭,陈文苞著
出 版 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 364000版次: 1页数: 372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1303830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温州模式”第一次原汁原味巨献,“温州试验”倾情倾力披露。
献给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30周年,献给温州,本书历时三年完成,口述历史真实感人。
内容简介
1984年3月,42岁的陈定模毛遂自荐,来到仍是一片荒滩的龙港,担任镇委书记。他梦想着要在这片滩涂上建设一座真正属于农民的城市。
1990年11月,陈定模黯然神伤地离开了他朝夕相处了6年的“城市”。
1974年,乐清第一批供销员在跑业务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叫“触头”的低压电器易损件,把它带回了乐清。乐清的电器化之路随之开始。
当年的柳市区区长屠挽生,深情回顾乐清农民是如何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电器王国,从而走上乡村工业化之路的。
本书讲述了这两位“孤胆英雄”的诸多故事,讲述了改革开放前期温州的故事。
作者简介
吴逢旭,1963年出生。毕业于温州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多年来,专注于研究、报道温州区域经济。合作出版过长篇报告文学《海霞传》、《中国第一代个体户》等著作。现在温州某媒体工作。
目录
为什么是温州?——《温州试验》序言
上篇陈定模传奇——龙港走向城市化
第一章蓄势待发
第二章龙港!龙港!
第三章闯关
第四章孤胆英雄
第五章调查组
第六章放虎归山
第七章布道十年
第八章从村民到市民
中篇屠挽生记忆——柳市迈向工业化
第一章柳市崛起的“三大法宝”
第二章开路先锋
第三章供销员白手打天下
第四章白银时代
第五章温州农民的伟大创造
第六章对金钱的审判
第七章柳市人找水吃
第八章区长五年
下篇温州试验区——中国试验田里长出参天大树
第一章副总理来了
第二章省委书记在温州
第三章自费改革
第四章姓“社”还是姓“资”(上)
第五章姓“社”还是姓“资”(下)
第六章激荡着,碰撞着
后记牵一发而动全身
书摘插图
上篇陈定模传奇——龙港走向城市化
第一章蓄势待发
3一个小小的理论科长,凭什么“口出狂言,石破天惊”?凭的是对基层的了解,凭的是政治敏感性。凭的是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把握。
回到平阳县委宣传部后,陈定模担任了理论科科长。由于他既有基层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加上口才好,做报告生动,所以他还被委任为“县委常委理论辅导员”,经常给常委们上课,把国家最新的理论动态做及时的传达。
陈定模的理论报告会不是单纯的文件和精神传达,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渗透其中,因此他作的报告往往能发人深省,与众不同。
当时,全国上下已经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许多新思想、新动态在社会上正悄然出现。
作为意识形态的主管部门,陈定模近水楼台先得月。他通过内参等渠道,源源不断地掌握了高层的理论动态,新思想把陈定模的理论思维之“剑”淬得更加犀利。有些新的思想与自己的思考不谋而合,所以他敢于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大胆放言。
1979年,在一次科局级的干部大会上,他作的报告题目就是《对毛主席评价要一分为二》。他公开在大会上说,要彻底地解放思想,就必须批评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开题就语惊四座,众人哗然。
接着,陈定模列举了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从“反右”开始经过“三面红旗”,大、小“四清”运动,到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实践证明为错误的事例,来说明毛泽东在中国的革命过程中的成绩是肯定的,但是错误也存在,因此,对毛泽东的评价,必须要一分为二来看待,并指出一分为二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