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李靖靖)

分类: 图书,自然科学,化学,有机化学,
作者: 李靖靖,李伟华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430000版次: 1页数: 255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2203094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有关精神,在认真研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其建设宗旨是从根本上体现以应用性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满足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全书共十七章,着重介绍了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阐明了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强化实验技能的训练。 本教材可供高职高专食品类、农林类、生物技术类等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其他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科技工作者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突出高职高专食品类、农林类、生物技术类等各专业的特点,着重介绍了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阐明了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强化实验技能的训练。理论部分内容包括绪论,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旋光异构,卤代烃,醇、酚、醚,醛和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取代酸,含氮化合物,含硫、含磷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脂类,糖类,蛋白质和核酸十六章。各章前有“学习目标”,章节后除附有习题外,还编写有“阅读材料”内容,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实训部分设计了12个实训,涉及实训基本操作、有机化合物合成、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等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本教材可供高职高专食品类、农林类、生物技术类等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其他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科技工作者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
一、有机化合物
二、有机化学一
三、有机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
一、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二、化合物的纯度检验
三、化合物的元素分析
四、化合物分子结构式的确定
本章小结
习题
第二章饱和烃
第一节烷烃
一、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
二、烷烃的命名
三、烷烃的性质
四、重要的烷烃
第二节环烷烃
一、环烷烃的结构和命名
二、环烷烃的性质
【阅读材料】沼气——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再生能源
本章小结
习题
第三章不饱和烃
第一节单烯烃
一、烯烃的结构
二、烯烃的命名
三、烯烃的性质
四、诱导效应与马氏加成规则的解释
五、重要的烯烃——乙烯
第二节炔烃
一、炔烃的结构
二、炔烃的性质
第三节二烯烃
一、二烯烃的分类与命名
二、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三、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萜类化合物
一、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二、萜类化合物的结构
【阅读材料】“白色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本章小结
习题
第四章芳香烃
第一节芳香烃的分类和命名
一、芳香烃的分类
二、芳香烃的命名
第二节单环芳烃的结构
第三节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一、取代反应
二、氧化反应
三、加成反应
第五节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规律
一、两类定位基
二、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
三、定位规律的应用
第六节稠环芳烃
一、萘
二、蒽、菲
第七节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
【阅读材料】 苯结构的发现——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在化学科学中的应用
致癌芳香烃
本章小结
习题
第五章旋光异构
第一节物质的旋光性
一、物质的旋光性
二、比旋光度
三、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节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
第六章 卤代烃
第七章 醇、酚、醚
第八章 醛和酮
第九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十章 取代酸
第十一章 含氮化合物
第十二章 含硫、含磷有机化合物
第十三章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第十四章 脂类
第十五章 糖类
第十六章 蛋白质和核酸
第十七章 实训项目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四章芳香烃
第二节单环芳烃的结构
苯是最简单的芳烃,也是芳烃的典型代表。
早在1925年,人们就得到了苯,但对苯的结构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l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苯的结构是一个对称的六碳环。根据元素分析及分子量测定,确定苯的分子式为C6 H6。凯库勒把苯的结构写成:
这个式子称为苯的凯库勒式。凯库勒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事实:如苯加氢时生成环己烷,说明苯是一个环状化合物。苯的一元取代物只有一种,这说明苯分子中的六个氢原子的地位是等同的。苯分子中有相互交替的三个碳碳双键和三个碳碳单键,每个碳原子上都连有一个氢原子,满足了碳的四价。
按凯库勒式,苯分子中有交替的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单键和双键的键长是不相等的,并且双键应具有烯烃的加成性质,但事实上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完全等同,它们既不同于烷烃中的碳碳单键,也不同于烯烃中的碳碳双键。比一般的碳碳单键短,比一般碳碳双键长一些。性质特别稳定,一般不发生类似烯烃的加成反应。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测得苯分子是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分布在同一个平面,相邻碳碳键之间键角为120。键长为0.139nm。
杂化轨道理论认为:苯分子中六个碳原子都进行了sp2杂化,每个碳原子都以两个sp2杂化轨道与相邻两个碳原子相互重叠形成六个C—C 键,每个碳原子又都以一个sp2杂化轨道与氢原子的S轨道相互重叠形成六个C—H d键。另外,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未杂化的P轨道垂直于此平面,它们的对称轴都相互平行。每个P轨道都能以侧面与相邻的P轨道相互重叠,形成了一个包含六个碳原子在内的闭合的大兀键,称为闭合的共轭体系。大π键的电子云对称地分布于六碳环平面的上下两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