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学真原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天学真原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自然科学,天文学,

作者: 江晓原著

出 版 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版次: 1页数: 327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3828048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天学真原》正是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古代天学、历法的性质和功能进行了重新考察,从文化的角度,把对天学的研究放到整个文化的背景之中,通过翔实的资料,严密的论证,提出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天学一词所表达的含义,实质上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巫术。本书版本采用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归纳中国古代天文成就的天文学史著作。作者重点讨论的是中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天学”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功能。古人通过星占以“通天”,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咨询甚至决策依据,为王(皇)权服务,这就是中国天学的“真原”。从这一基本思路出发,作者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察中国天文、历术的性质与社会功能。本书版本采用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江晓原(1955~ ),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目录

《天学真原》新版序

新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Ⅰ.术语与概念

Ⅱ.本书的任务及其形式

第二章 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

Ⅰ.神话:天地相通

Ⅱ.儒家:转变之中的天命与天意

甲 人格化的天——极为普遍的观念

乙 天命及其变化

丙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Ⅲ.星占学:天象对人事的警告和嘉许

Ⅳ.天道与人道:为政之道

第三章 天学与王权

Ⅰ.问题:天学在古代中国特殊地位之观察

甲 在历代官史中之特殊地位

乙 古籍中所见上古政务中天学之特殊地位

丙 天学在古代知识系统中的特殊地位

丁 天学在古代数术中的特殊地位

戊 天学家以及天学机构之特殊地位

己 历代对私藏、私习天学之厉禁

Ⅱ.解答之上:“昔之传天数者”——天学家溯源

甲 星占学家

乙 巫咸与巫觋

丙 巫觋与通天

Ⅲ.解答之中:灵台、明堂与通天事务

Ⅳ.解答之下:垄断通天手段为王权之依据与象征

甲 《诗大雅灵台》发微:通天者王

乙 天命之确立与天学之禁锢

丙 数术与皇家天学

Ⅴ.小结及余论

第四章 历:它的性质、源流及文化功能

Ⅰ.历:性质之疑问

甲 历法历谱历书

乙 古今所论历法性质之迥异

Ⅱ.历法性质与功能之探讨

甲 典型历法之内容

乙 “历法为农业服务”说质疑

丙 “观象授时”与“四时大顺”

丁 历法与星占:历法的主要用途

Ⅲ.历书(具注历)性质与功能之探讨

甲 历书之起源

乙 历书之繁盛及其内容

丙 择吉与推卜:历书之文化功能

Ⅳ.历与两性及人体: 天人合一的神奇侧面

第五章 天学与传统文化之若干重要方面

Ⅰ.古代星占学概论

甲 两大类型:诸古代文明之星占学鸟瞰

乙 分野理论

丙 所占之事:星占学的主要任务

丁 所占之象

戊 占论之法

己 天象记录及其伪造

Ⅱ.天学与政治运作

甲 王气劝进谋反

乙 大臣进退与议政风潮

丙 军事决策

Ⅲ.天学与道德教化

甲 “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乙 史传事验

丙 当食不食——“德之动天,不俟终日”

Ⅳ.天学与其他若干方面

甲 神秘主义之政治观念

乙 天象与城市及宫殿建筑

丙 天象与墓葬

第六章 起源问题与域外天学之影响

Ⅰ.令人困惑的起源问题

甲 背景: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乙 中国天学西源说之简略回顾

丙 旧话重提

丁 从文化功能论中国天学之起源

戊 起源与外来影响:两幅不同图景

Ⅱ.巴比伦古代天学东来之踪迹

甲 巴比伦与古代中国天学之关系

乙 十二宫与二十八宿之起源问题

丙 数理天文学研究所提供之新线索

Ⅲ.七曜术在中土之盛行

甲 七曜术出现于中土之早期线索

乙 由史志书目看七曜术之盛行

丙 佛徒对七曜术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丁 七曜术之中亚色彩

戊 七曜、九曜及九执:生辰星占学与择吉推卜

己 聿斯经与算命术

Ⅳ.入华之印度天学家与印度天学

甲 若干早期情况

乙 唐代天学之“天竺三家”

丙 关于《九执历》

丁 关于《符天历》

Ⅴ.余论:外来影响能否深入及持久?

后记

综合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章绪论

1.术语与概念

“天文”一词,今人常视为“天文学”的同义语,以之对译西文astron。my一词,即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但在古代,“天文”并无此义。古籍中较早出现“天文”一词者为《易经》。《易彖贲》云: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易•系辞上》云: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天文”与“人文”、“地理”对举,其意皆指“天象”,即各种天体交错运行而在天空所呈现之景象。这种景象又可称为“文”。《说文》九上:“文,错画也。”“天文”一词正用此义。兹再举稍后文献中更为明确的典型用例二则以佐证说明之。《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

十一月,有星孛于张,东南行,五日不见。莽数召问太史令宗宣,诸术数家皆谬只对,言吞享安善,群贼且灭。莽差以自安。

张宿出现彗星,本是凶危不祥的天象,但诸术数家不向王莽如实报告,而诡称天象“安善”以安其心。又《晋书》卷十三天文志下引《蜀记》云:

明帝问黄权曰:天下鼎立,何地为正?对曰:当验天文:往者荧惑守心而文帝崩,吴、蜀无事,此其征也。

也以“天文”指天象,火星停留在心宿是具体事例。

“天文”既用以指天象,又引申出第二义,用以指仰观天象以占知人事吉凶之学问。《易•系辞上》屡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皆已隐含此意。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