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共性:中美电影文化比较研究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个性与共性:中美电影文化比较研究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艺术,影视艺术,影视理论,

作者: 张爱华 著

出 版 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 230000版次: 1页数: 207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602886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章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阐释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电影制作方法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的状况。尤其是数码科技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审美方式。第二章追踪了新近出现的新锐美国电影群体,他们的个性风格与创作取向。他们以新颖的政治,社会美学价值,独立的电影精神和政治倾向,边缘人的姿态,暴烈的语言试图在好莱坞这一电影霸权的王国中寻找一条崭新的道路。其他章节从经济、社会的不同层面分析了90年代以来好莱坞对全球大众文化和电影市场形成的关键效应,揭示了他们采用的一系列新的成功的经营模式和策略。此外,还重点分析了高科技时代的美国电影形态,我们的研究涵盖了变化中的世界电影文化环境;数码科技时代的新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数字电影风格形成的特点。最后部分将讨论在全球化传媒环境中好莱坞文化帝国的形成,将重点探索其产业结构,商业运作及流通模式,从中把握其发展脉络和走势。

作者简介

张爱华,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1989年获得加拿大约克大学电影/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大学比较艺术学博士学位,她的导师包括著名的美国哲美教授布洛克先生和美国比较艺:术的创始人之一威特曼教授。曾先后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外国语学大学,美国俄亥俄大学,哈工大媒体技术与艺术系,美国芝加哥拉伊奥塔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中美艺术理论,中美影视文化比较研究。

目录

个性与共性:中美电影文化比较研究

第一章 来自新时期的挑战

一、理论的挑战

二、实践的挑战

三、市场的挑战

第二章 我们是谁?中美新锐电影人的宣言

一、美国“X世代”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

二、中国“第六代”电影人及其作品

三、中美新锐电影人及其作品比较研究

第三章 进入动漫时代:来自大洋彼岸的挑战

一、迪斯尼模式的思考

二、中美动漫差异比较

三、中美动漫审美表征的差异

四、中美动漫审美内涵的差异

五、中美动漫产业概述

第四章 中美大片与数字特技的制作差异

一、数字电影特技的内涵

二、数字特技在电影中的基本美学功能

三、数字特技在中美电影中应用的比较分析

四、中国电影中数字特技应用个案及元素分析

五、中美电影数字特技差异的成因

六、中国电影人对数字特技的态度分析

第五章 张艺谋与斯皮尔伯格电影中儿童形象的比较研究

第六章 中美影视明星与追星族

一、中美影视明星与影视业

二、90年代以来的影视明星与追星族

三、新时期影视明星与受众的互动发展趋势

第七章 来自美国的MTV:中美混合的艺术形式与风格

一、MTV从美国走进中国

二、MTV与中美影视

第八章 中美边缘电影叙事的共通性

一、从线式到非线

二、倒装句的格式

三、从并列到复合

四、梦幻式复调结构

第九章 90年代以来中美女性电影纵观

一、不宣而战:美国里根时代男性的反击

二、中国近几年来女性电影的缺失

三、大众文化中性别电影的共融:从男性、女性、同性到人性

第十章 摇滚与叛逆:对焦新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第六代电影中的摇滚

一、摇滚文化与新好莱坞电影

二、摇滚文化与中国“第六代”电影

三、新好莱坞与中国“第六代”电影中摇滚叛逆精神的相通性

四、新好莱坞与中国“第六代”电影中电影风格的相似性

第十一章 情绪的交响曲:感悟中美新生代电影声音

一、有关新生代电影的理论研究

二、近年来电影声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三、中国新生代电影中的声音创作

四、90年代后美国电影声音创作的趋势

五、美国新生代电影中的声音创作

六、中美新生代电影中的声音共性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来自新时期的挑战

一、理论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理论流派迅速演变更迭,一向具有崇高地位和话语权的中外文艺理论界失语了,文艺理论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裂变,一场新与旧,精英理念与泛权威的多元理念的变化与冲突。

实际上,早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精英理论已开始衰落和解体,1985年,W.J.T.米歇尔发表了《反抗理论》一书,该书对60年代以来的理论热进行新的反思,向世人展现了反抗理论的姿态。其后,1986年保罗德曼发表了他的《抵制理论》;1989年T.M.卡维纳的《理论的局限》;C.波格斯l999年又发表了《挑战理论》。他们的问世向传统理论现象提出尖锐的挑战。进入新世纪后,曾以《文化理论导论》而著名北美大陆的理论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于2003年出版了《理论之后》,他的“理论的黄金时代已过去”之说一时引起地震效应,对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他指出人类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一个不同民族与民族间,新的技术与艺术间的互动阶段,因此理论研究要摆脱那种令人窒息的正统性的局限,要探索新的文学艺术形态与话题。在这里,一方面,我们看到现代人对正统理论束缚的厌恶和抵制,另一方面,他的论调揭示了一个事实——在新的形势下,以往盛行的大文论风潮似乎已到尽头,这种大胆的预言不仅在学术界和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也逼迫人们必须要认真地将美学理论沿着文学艺术形态的演变轨迹重新

加以梳理。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