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其他宗教 ,
作者: 郑振满,陈春声主编
出 版 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8-1字数:版次: 1页数: 437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1104260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定名为“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也就是力图把民间信仰作为理解乡村社会结构、地域支配关系和普通百姓生活的一种途径,特别是通过这种研究加深对民间信仰所表达的“社会空间”之所以存在的历史过程的了解,揭示在这些过程中所蕴含和积淀的社会文化内涵。考虑到中国(特别是大陆地区)的同间宗教研究还处于很初步的阶段,本书特别注意收录区域的、社区的、个案的研究论文,关注较多地发掘、利用新资料的作品,提倡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风格。为了讨沦方便,我们把全书分成“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社会风俗与民众心态”、“神祇崇拜与地方社会的变迁”、“乡村庙宇与家族组织”和“社区组织与村际关系”五个部分。和所有的人文学科的研究一样,任何类型化的工作都可能引致“削足适履”的误导,既然我们把民间信仰研究视为一种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法,那么更恰当的做法就是把阅读本书当作一个读者与作者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而不要囿于上述分类所可能造成的简单化理解的成见。正如下面的讨论所力图揭示的,书中每一个研究的意义都是多方面的,同时回应着许多不同的问题。
目录
导言
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
造像记所见民众的国家认同与国家观念——北朝村里社会研究之一
宋明时期潮州地区的双忠公崇拜
民间宗教信仰中的国家意识与乡土观念——以潮汕双忠公崇拜为例
“建构”政权,“解构”迷信?——1929年至1930年广州市风俗改革委员会的个案研究
社会风俗与民众心态
“虚耗”鬼的由来与禳除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体现的民众心态
明清以来妇女的宗教活动、闲暇生活与女性亚文化
神祗崇拜与地方社会的变迁
近世江南金总管考
传统商镇主神崇拜的嬗变及其意义转换——江西吴城镇聂公崇拜的研究
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分类信仰与分类械斗
乡村庙宇与家族组织
方仙翁庙考——以淳安县方储庙的宗祠转化为中心
村庙祭典与家族竞争——漳浦赤岭雨霁顶三界公庙的个案研究
社区组织与村际关系
明清福建里社组织的演变/郑振满
香港长洲岛的神庙、社区与族群关系
群体与对立之象征——香港新界地方天后崇拜活动
祭祀圈与民间社会——以平阳县腾蛟镇薛氏忠训庙(大夫殿)为例
大洲岛的神庙与社区关系/刘志伟
书摘插图
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
造像记所见民众的国家认同与国家观念——北朝村里社会研究之一
一
中国历史上的基层社会,近来日益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①。研究这一领域不仅能使今人触知往日芸芸众生的生活,也有助于动态、立体地把握中国历史,对于认识中国以往国家(state)与社会(society)的关系亦具重要意义。具体到北朝时期,最先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日本学者,关注点为村落,宫川尚志的研究是其代表②;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谷川道雄先生等人倡导下,对整个中古时期的地域社会多方探讨,并提炼出“豪族共同体”、“府兵制国家论”等理论③。最近,郝春文、刘淑芬分别对北朝佛教结社、民间佛教活动等问题进行了深人研究,齐涛也考察了这一时期的秀村社会④。相关成果不少,但仍有一些问题需加以探究。
谷川先生的理论推进了对六朝时代的认识,使我们不但从朝廷,亦从地方及双方互动的角度去把握这一时期,厥功甚伟。不过,他的研究与其说是在探讨地域社会,不如说是通过地域社会来理解豪族(贵族),并由此解释六朝历史。他分析地域社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均在豪族,强调豪族在地方所起的关键性的支配作用及对国家形成的影响⑤。对豪族的过分重视使得他忽视朝廷及其他力量在地方的作用与影响,其结论也难免片面、简单化;且“豪族共同体”在多大程度上揭示出这一时期地域社会的特点也值得认真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