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

分类: 图书,艺术,音乐,作曲/指挥,
作者: 于润洋 著
出 版 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224000版次: 1页数: 248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18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92364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一般以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与通常的一次性讲座相比,这种系列性讲学的优势在于对音乐学领域的专题作“系列展示”,它能比较集中、全面、深入地展现讲学者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这样的系列讲座也具有高级研讨班的功能,使听讲者能比较系统地接受.某一学术专题的知识和了解相关的研究状况,实际上起到了一门“精选”高级课程的作用。每次讲学后,讲学者的系列讲稿经作者的修订,均作为学术专著由我院出版社出版。由此,形成讲学交流、学科建设、科研出版的互动多赢,并进一步推动与扩大这一学术品牌的影响与效应。
作者简介
于润洋,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和波兰华沙大学攻读作曲和音乐学,归国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至今。主要著述:论文集《音乐美学史学论稿》(1997)、《音乐史论新稿》(2003)、专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2000)、译著《论音乐的特殊性》(1980)、《音乐美学新稿》(1994)、主编《西方音乐通史》(2001)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转折1831年秋
第一讲b小调谐谑曲
第二讲c小调练习曲
第三讲d小调前奏曲
第二章走向成熟1832—1838
第一讲g小调叙事曲
第二讲F大调叙事曲
第三讲三首练习曲
第四讲三首前奏曲
第五讲歌典《落叶》
第六讲#c小调夜曲
第七讲两首玛祖卡舞曲
第三章抵达巅峰1839—1846
第四章黯淡孤寂的晚期1847—1849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转折1831年秋
在离开波兰之前,肖邦已经不仅是一位初露头角的青年钢琴家,而且在音乐创作上也已显露出自己的才华,已经是两部钢琴协奏曲、波兰主题幻想曲以及一系列玛祖卡舞曲、波罗奈兹舞曲、夜曲、练习曲、圆舞曲等体裁作品的作者。这些作品虽然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内涵上也还缺乏足够的深度,但充溢着浓厚浪漫主义情调的个人风格已经清晰地显露出来。一个无忧无虑、对未来怀着幸福、美好憧憬的年轻人的情感体验,在他的这些充满青春气息和清新情趣的早期作品中,得到了相当完美的体现。
从1830年11月至1831年9月,肖邦离开祖国赴巴黎途中在维也纳客居十个月,之后过路施图加特。虽然不到一年的时间,然而这位刚满二十一岁的青年音乐家在思想、感情上,从而在音乐创作上发生了他一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导致这次转折的直接原因,是当他客居异乡时波兰连续发生的重大事变,先是反对沙俄统治的华沙起义的爆发,祖国获得自由;继而是不到一年的时间爱国者们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起义的悲惨失败,祖国又一次沦亡。
由于上述重大事变对这位青年作曲家思想情感上的巨大击,特别是华沙起义失败后祖国的再一次沦亡,促使肖邦的音乐创作从风格到内涵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肖邦个人创作的范围,它标志着整个浪漫主义音乐,特别是它的钢琴音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音乐境界。肖邦一些早期作品中的那种比较华丽的风格,被一种新的肃穆、严峻的风格所取代。作品中出现的这种新的趋向和因素,正是我们将在本书中所要谈论的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它突出地体现在下面我们将要在本章中分析的这几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