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文化,文化评述,

作者: 陈晓伟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229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27189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画美学思想和表现形式在电影中的转化和应用,既具有建构中国电影美学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推动中国民族电影发展的文化意义。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仅仅是一个开端……

作者简介

陈晓伟,生于1978年2月,祖籍山东莘县。200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获美术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获电影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致力于影视文货理论、中国传统绘画和中国电影比较研究,先后在《电影艺术》、《电影评介》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社科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211工程课题1项;主编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

目录

序言:希望与共勉

绪论

第一章关系概说:绘画与电影

第一节西方电影:从绘画到银幕

第二节中国传统绘画:与电影的抵牾与融合

第二章历史梳理:中国电影发展中会通的传统绘画美学因素

第一节中国早期电影:“影戏”强势美学之外的诗画萌动

第二节“十七年”电影:传统绘画美学向电影的有意识移植

第三节新时期以来的电影:传统绘画美学在电影中的延伸与变异

第四节港台电影:传统美学的一脉相承

第三章空间意识: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电影的会通点之一

第一节传统绘画“游”观与中国电影“镜游”空间

第二节郭熙“三远法”与中国电影空间

第四章镜语结构: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电影的会通点之二

第一节电影子幕与传统绘画“题画诗”、“题跋”

第二节传统绘画“空白”与电影意象空间

第五章意境经营: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电影的会通点之三

第一节中国电影风景镜头的山水画意分析

第二节中国电影“镜韵”与谢赫“气韵生动”命题

第三节中国传统绘画“写意”与中国电影“神似”之美

第六章论题扩展:日韩电影中的类中国传统绘画意象

第一节日本电影中的类中国传统绘画意象

第二节韩国电影中的类中国传统绘画意象

第七章美学意义:传统绘画美学电影化转换的意义分析

第一节建构中国电影学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推动中国民族电影发展的文化意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关系概说:绘画与电影

第一节西方电影:从绘画到银幕

从电影画框的固定性、光学成像原理以及影像的物质再现性方面来说,电影与西方绘画的造型法则更接近,而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长卷式构图以及非写实语言大相悖逆。原因是电影作为西方历史、思想、文化的产物,与西方绘画拥有同样的发生学根源。巴赞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说,西方造型艺术产生的基本因素是“复制外形以保存生命”的“木乃伊”情结。这种情结的存在,使对写实的追求成为西方造型艺术的一条中轴线。诞生于西方的电影作为“动的造型艺术”,自然遵循这条轴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与西方古典绘画是相通的。

在电影发明之初,一些电影理论家甚至认为电影就是绘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佛里伯格教授在《电影制作法》(1918年)中认为,“电影就是这些绘画动作的单纯的再现”,并在1923年发表的《银幕上的绘画美》中不容分辩地说:“我是把电影当做画来欣赏的。除了作为画以外,不可能作为任何其他东西来欣赏。”与佛里伯格齐名的另一位美国电影理论奠基人林赛,则在1915年出版的电影理论专著《活动照片的艺术》中说:“最好的影片的倾向表面上看来似乎非常强调动人的情节,但实际的发展却与此完全不同。这种影片给人以置身于优美的绘画长廊的感觉,它注重的不是莫里哀的精神,而是丁托列托的精神。拍出来的影片是美订鉴赏加动作。”……

……

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