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研究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民俗艺术研究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艺术,民间艺术,

作者: 郑巨欣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 300000版次: 1页数: 348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083730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综观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还不止一次地看到回返式的文艺复兴时代。就近现代历史而言,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民族主义运动,19世纪中晚期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直到20世纪中后期持续至今的后殖民文化思考及其影响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无不体现身处急骤变迁中的人类,对于传统文化的呼唤及其精神性的眷恋。“反者道之动”。这些文艺运动都强烈地觉悟到文化进程中灵魂缺失、形式苍白的弊端,觉悟到文化异化的根深蒂固的顽症,从而回返文化的源头,回返草根生活的根基,去那里复活生生不息的泉源,策动新的文化创生的力量。在这些艺术运动中活跃的往往是来自平民阶层、深受民间土壤抚育、呼唤着艺术根性的激情的人们。古往今来真正有着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们,无不深受着那种多元而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的抚育,都对承载着这些独特文化的广阔的田原和民间生活寄予铭心刻骨的爱。因此,在他们那里,历史之尺的两面是互通的,双重尺度以不同的文化形态深深地蒙养和塑造了他们。

目录

许 江尺度、生活与砚 工

民俗艺术理论研究

张道一论民艺与民俗

潘鲁生 民艺学与民间文化生态保护

徐艺乙 关于民俗文物

胡 平 建构与方法:文化人类学与民艺学的比较

赵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德敬畏

邵琦与人的距离——神像、偶像与神圣感、宗教感

叶大兵 谈民俗艺术与造型艺术

民俗艺术管理研究

朱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及法律制度

郑巨欣传统手工艺生态化保护科学评估系统之历史观

蔡琴论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原则

民俗艺术传承研究

吕品田衰落与蜕变——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

张朋川 器通用为风器载道成俗——以黄河流域远古文化陶水器为例

顾希佳 民俗艺术的嬗变:以蚕猫和茧圆为例

王其全黄杨木雕工艺的文化传承

吴元新 吴灵姝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历史与现状

民俗艺术事象研究

黄世中 重阳的来历与节俗

朱新天[法] 印度婚礼

小坂克子[日]关于中国民俗故事“蚕女”和日本民俗故事“远野物语*”的比较研究

杨宗耀(香港) 略论香港城市“民歌”的创作风格

民俗艺术调查研究

赵 丰 鲁佳亮 云南多综多蹑机及其产品的调查

杨 源 文化遗产视野中的毛南族传统织锦

民俗艺术个案研究

王伯敏读《对马》、《对猴》剪纸原作

包铭新 刘 一 中国凳

董捷杨柳青年画中的戏曲元素

陈永怡盘瓠崇拜与民俗艺术

陈晶 《梦粱录》中的男子簪花

茅惠伟、陆丽君 宁波当地绣花用压绷石小考

冯猛《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之人物服饰考

书摘插图

论民艺与民俗

二、“民俗”——民间习俗

将“民俗”解释成民间习俗,可能会有民俗学家指出不够全面,说民间习俗只是民俗的一部分,并非全部。我读过一些关于民俗学的书,他们喜欢从定义出发,先是英国人怎么说,后来英国人又改口怎么说,最后转了一圈,才说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群体所固有的“传统生活文化”,包括民间信仰、习惯、语言等。我之所以对“民俗”的解释,并没有去求教于外国人,而是从汉字的字面上,因为这个词也在中国的古语中出现过。但是“民俗学”的建立却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民俗”一词在现代使用,比“民艺”要早。它是与“民俗学”的建立相联系的。如果只是对“民俗”概念的提出,古代早已产生,但与“民俗学”同时提出是在1922年12月,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发刊词”中。1927年11月,广东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会”,翌年又出版了《民俗周刊》,民俗与民俗学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当时研究民俗学的人很少,提倡者大都是从事文学者,甚至是从民间文学的需要出发。1930年前后,钟敬文先生在杭州,还写过一首《中国民俗学运动歌》,由程懋筠先生谱曲。歌词为:

“这儿是一所壮大的花园,里面有奇花,也有异草!

但现在呵!园丁不到,赏花人更是寂寥!

斩除荆棘,修理枝条;来,同志们莫吝惜辛劳!

收获决不冷待了耕耘,有一天她定要惊人地热闹!”

虽说西方的民俗学要比我国的早一个世纪,但中国民俗学的诞生并没有按照西方的模式,而是一开始就与文学紧密相连。所以有人说是“中国民俗学的文学化”。它与民艺之不同者,是在20世纪20年代,提倡者大都是文学界的名流,如周作人、胡适、顾颉刚等,而且是从“歌谣”入手。直到现在,民俗学的研究领域虽然拓展得很大,但研究者的主业仍然是文学者居多。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